Board logo

标题: 第64批金棉中学受助学生留言 [打印本页]

作者: 信天谨游    时间: 2010-1-14 16:02     标题: 第64批金棉中学受助学生留言

一、学校简介:
金棉走访摘选 (摘自漫步轻灵的别样丽江行)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部70公里,海拔1810米,西以金沙江为界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总面积261.73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有汉、 彝、傈傈、摩梭、普米等民族居住。
  多数地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直至建国前夕,龙通地区的傈傈族还处于原始共耕制,还没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为直接过渡区。民国时,为宁蒗设治局利棉乡。建国后,1950年属宁利区(三区)。1958年成立金棉公社。1962年,划归宁利。1987年区改乡时,又增设为金棉乡至今。
  金棉乡有三种气候层,高寒山区主产荞子、燕麦、马铃薯;半山区主产玉米、荞子、小麦;江边河谷地带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还盛产黄果、桃、梨等水果。
  交通运输在建国后有较大改善,乡政府及红星、金棉两个行政村已通货车。但龙通、拖脚两个行政村地处边僻,山道陡峭险峻,还未通车,有的老人一辈子不曾下山,还未见到过汽车。
    
  以上是对金棉乡的一个简介,我对它的印象在没去之前还停留在这样的文字介绍中。瓦蓝曾在金棉乡的龙通支教,而信天和很多网友在金棉完小校长崔德胜的协助下盖了十多所村小。他们每每从金棉出来都会感叹路途的难走。这是什么样一个地方呢,我很想去看一看。前几日,浦老师帮我打听车子,一会说在县城北站、一会又说在一中附近,问了好几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只好电话向金棉中学的邓老师和崔校长求助,很快他们就给了我一个司机的电话,也了解到车子都是在下午出发。
    
  上午休整片刻,浦老师请我吃了米线,也自此与浦老师告别,自己一人去金棉,再从金棉直接回丽江。
    
  走进金棉的一路才会觉得,什么是远的概念。首先,从宁蒗出发的车子必须要等到当天从金棉出发的车子到了后才有,然后继续耐心地等,要等到司机在县城绕了一圈又一圈,一路把在县城里要把联系好的客人都接到,把要买的货物都采购好。你会发现在哪里等车都能坐到,只是时间不同而已,而你永远也不知道具体的发车时间,问司机什么时候出发,回答就是“快了,一会就好了……”,最好的等待就是找到司机一起走,顺便也把这小小的县城逛得更熟悉,你还能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买最好最便宜;其次,路听上去不远,离县城70公里左右,而等待的时间加到达的难易程度让你心里觉得什么是“远”。
    
  从宁蒗县出来向丽江的方向走,到了沙力道班,向西拐入山谷里的一个小道,就是金棉的方向。虽然也有些泥泞坑洼的路,有了翠玉之行的经验,我已逐渐习惯这样的路和这样的车。这次是个女司机开车,一路开的小心谨慎,我也因此安心看着窗外的风景。路沿着山谷往里纵伸,车子盘旋在山间的小路上,沿途你可以见到不同海拔的植物群,多数是云南松,偶尔你会看到芭蕉树和棕榈树。路虽然险,沿途路侧经常有青松伫立,尽管亦是悬崖和峭壁,有个遮挡物,看起来不那么令人惊心。车行到高处,眼界更加宽阔,近处的、远处的山边云端似乎只要略平的地方都有土地和人家。这有句俗话叫“土地挂在墙壁上”,一路我都暗自惊叹于宁蒗人的生存能力。约过了三个半小时,车子行进到河谷地段,有了几处密集的房子,这就是金棉乡了。它位于金沙江旁类似冲积扇的地方,和翠玉很像。一路过来,只有乡镇所在地比较平缓,其余皆为高山陡坡。 到了金棉,还有一个感触,就是气温升高了至少五度,宁蒗那里已近秋天,这里还是夏季,大多数人穿着短袖。
      
  到达金棉的时候邓老师已经等在路边了。邓老师很年轻,人长得黑瘦,一身休闲打扮,穿大短裤和T恤。随后,我们去了学校找完小的崔校长。去他和一直和邓老师负责助学的联系和管理工作,崔校长刚好接待县领导检查工作完毕,坐下来认识并商量短短的傍晚时间安排。我们准备先简单地吃点饭后,走访两个学生,再在晚自习的时候去组织一对一的全体学生的会议。
    
  金棉完小和中学挨的很近。以前金棉中学建在河谷对岸的山腰上,从乡镇走上去也要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在的中学是05年新建的,看得出来,学校只有两栋楼房,其中两栋是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围墙还没有完全建好,操场也没有平整过。
    
  我们从完小出来, 崔校长就被两个学生的家长围住说话,而我四处张望,看到学校附近有一群孩子在烧火,走近一看,他们在墙角边上烧火,里面有米饭,都是自己淘自己做,有8、9岁的,也有大一点的。邓老师告诉我,这是龙通那边的孩子跑过来上完小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当地上村小,就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把孩子丢在这边,孩子们一起互相照应。因为完小宿舍有限,有的只能和教室一起混用,后面做成宿舍,只招收五、六年级全住宿的学生,没条件和办法留他们,住宿和吃饭都得自己管理,就是这样,他们也愿意过来。
  
作者:信天谨游  回复日期:2008-11-26 10:12:00
   
  去家访的路上,已经没有了车的痕迹,车就通到金棉乡政府所在处。崔老师告诉我说,再往村里的路就是靠自己的脚或马来走了。山路险阻,马多是用来运输东西的,这的马都是矮脚马,驮东西耐力特别好。比如瓦蓝曾支教的龙通,需要走8个小时。那边的一些村落有的还没有通电。金棉有些地方出产的核桃、花椒和烟草,质量非常好,但是因为运输的不方便,卖不掉。沿着山腰间的小路,我们跟随着两个小女孩的脚步前行,绕过两个小山头后,一大片梯田出现在眼前,傍晚的阳光从山间照射下来,洒在即将成熟的麦子上,泛着金光。从田间走过,一阵草香扑鼻而来,此情此景如果不是助学。我不知是否还能感受到。
    
  走访一个叫田井燕的学生家,她先急匆匆地跑在了前面去拴好家里的狗。她家没有围墙,她的父亲正在院子里收拾玉米,围墙下也挂着很多玉米。她的母亲刚刚从地里回来。天还很亮,可是进到屋子里,光线却很昏暗,只有偶尔的一点亮光从墙头上透射进来,田井燕住的小屋拥挤也很阴暗。家里还有个又聋又哑的爷爷身体不好一直躺在床上,弟弟还没有下晚自习,照片上只有她们家的三口人。家里虽不富裕,可以一家人看上去很知足。父母都没有怎么念过书,所以父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小田能将来能有出息走出大山,而小田的话不多,但从后面她写给资助人的话中看出她是个很有志向的女孩子。
    
  匆匆走过小田家之后,我们去了另一个学生潘富琴家。两家虽然离的不远,但路都是田间小路,偶尔还会遇到牵马的人。她们会很照顾地护着我,告诉我站在那里,以防马从身边过的时候伤人。路过一个小水渠边时,还看见游过来一条长长的水蛇。小潘家里种了很多仙人掌,就像院子的围墙一样围在房子周围。她告诉我,仙人掌开花结果后,果实非常好吃。
    
  我们到她家的时候,她的父母正在晒烟叶,黄灿灿的挂了一排,这的烟叶也非常出名。浦老师说这里的烤烟尼古丁含量比一般混合烟要低,老人们都卷旱烟袋抽,对身体的危害不像卖的烟那么大,对此我知之甚少。不过小潘家里还是主要以种地为主,玉米和土豆要更多一些,因为烤烟需要技术和人工,都只是当作副业来做。小潘一家都住在一个大的屋子里,她和姐姐的的床用帘子隔断,父母和弟弟住屋子的另一边。看到用塑料布遮挡的顶棚,小潘告诉我,房子年久下雨的时候会漏雨,用塑料布放在顶棚上面防雨。屋子里也是很阴暗,唯一亮彩的是那块隔断用的帘子,小女孩的爱美心都在上面了。崔老师告诉我小潘的父亲是个非常的勤快的人,以前的条件更差,他为了改善家庭条件,供孩子们读书,身背肩扛驮了十几只鸡去县城卖,再从县城里背回要用的东西,都是靠脚走出去的,往返需要整整两天的时间。小潘的父母也只是小学毕业,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念书,考出大山去。 给他们照家庭相的时候,小潘去找了爷爷回来,弟弟还没放学,还有个姐姐出嫁了。小潘的爷爷看上去乐呵呵的,望着我们不怎么说话,脸上总是浮现那种悠然而自足的笑容。
    
  我们匆匆给一家人照了相就赶紧往回赶,再不回去天就要黑了。从小潘家出来,在岔路口碰到了小田的父亲,背着一背篓的葵花籽在路旁等我们,一定要送给我们带走,看我推脱不收,小田就把背篓背在了背上和我们一起回学校。这的小路虽说不远,但也不好走。我问起她们俩要是下雨怎么办,他们说:那就呆在学校里学习,大家都不回家了。这也是金棉或者一些乡中学有时一个月才放一次假的原因,每年的5月到10月之间是雨季,这段时间要是连着下雨,很多孩子都回不了家在学校里过。回学校的路上,遇到了一些放学回家的完小学生,看着我拿照相机给他们拍照,有的拘谨地躲起来,有的很大方跑过来。
    
  从山间的小路望去,远远地就能看到金棉中学,白色的楼房在乡间十分醒目。在山谷的对岸有一块地方被云雾笼罩着,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老师们告诉我说那个地方在下雨。这种气候非常常见,隔着对岸,经常是一方烟雨一方晴。
    
  回到学校时,天色已黑。邓老师告诉我一共有六个班,数了下亮灯的教室,是有六个。我们召集了受助的学生一起来到一间教室,看到孩子们一开始还拘谨地坐着,听我的讲话。经过这几天与不同学校的交流,我发现互动的方式更容易交流,讲些他们更容易理解的东西。还是从南京说起,我告诉他们我从南京来。对南京的认识,金棉的孩子多了一样,那就是南京长江大桥。我告诉他们,南京和宁蒗其实很有“缘分”,问他们有谁知道吗?看着孩子们思考的样子,很有意思,还真有个孩子站起来说南京有金沙江。他的回答太棒了,可能是居住在江边的缘故,对江水的感情更深。南京还有一样与宁蒗很有缘分,那就是南京的简称是“宁,宁蒗的宁”。从上游说到下游,就像南京和金棉的一条纽带。我边说,边提问,孩子们的拘谨逐渐变成了思考、希望、好奇和开心的笑。
  
  随后,我也找了几个家比较远的孩子问了下,有的孩子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开学的时候父母可能会牵着马带着些粮食和一个学期要用的东西送上来,有几个孩子家里还没通电,回到家里他们也算是那里的高才生了。
  
  交流结束后,邓老师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夜宵聚会。一般他们只有在十点以后等孩子们都洗完睡了后才开始自己的活动,几家年轻老师一起聚在了邓老师家的厨房里,可惜我的相机没电了。围坐在炭盆四周,上面是烧烤架。边烧烤边聊天,他们喝着自己酿造的玉米酒,也许这时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
作者: 信天谨游    时间: 2010-1-14 16:04

二、学生简介
64批共计20名学生,来自云南省宁蒗县金棉中学的初一学生
作者: 信天谨游    时间: 2010-1-14 16:05

预留
作者: 信天谨游    时间: 2010-1-14 16:05

预留
作者: 信天谨游    时间: 2010-2-6 11:52     标题: 学生留言



图片附件: 6408和思文.JPG (2010-2-6 11:54, 97.38 K)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043
http://xintian.org/bbs/cn/attachment.php?aid=8346



图片附件: 6410李建华.JPG (2010-2-6 11:54, 104.03 K)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065
http://xintian.org/bbs/cn/attachment.php?aid=8347



图片附件: 6414丁相菊.JPG (2010-2-6 11:54, 92.23 K)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079
http://xintian.org/bbs/cn/attachment.php?aid=8348


作者: aqchg    时间: 2011-1-12 21:04

丁相菊,记得不错的话,应该29班的同学,这是个不错的学生,算起来,现在应是一名大一学生。感谢好心人的帮助,相信她会一直记得有这样一位给予过帮助的人的。




欢迎光临 信天谨游 (http://xintian.org/bbs/cn/)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