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9月22日)
上午:走访学校之六——宁利中学
下午:走访学校之七——红旗中学
走访学校之六——宁利中学
宁利中学离县城距离不远,开车大概近1个小时,道路也算是“宁蒗县的一级公路”了。车往丽江方向驶去。一路还比较平坦,始终在坝子上穿行。行驶约20分钟左右,车子就向西拐入看似没有路的山间,这时候就是土路了。据浦老师介绍,路边的这几座山叫关门山,就像关起了门一样,从外面看没有有路,你看不出路通向哪里。而绕过了关门山,就见眼前豁然开朗,真如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只是洞改为关门山,好似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两条在坝子中间穿梭的小河蜿蜒前伸,错落有致的瓦房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庄稼地边,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宁利乡就像在山的另一边。约走了半小时的土路,就到了宁利乡的街道。宁利中学还要再往山边走,穿过几间民居,绕过一条小河。
从校门走进去,跨过一座小桥,才进入校园。路的两边是整齐的花坛,再往里走就是教学区域,建筑呈回字型,靠左边和正当中是教学楼,右边是教师办公室和宿舍,中间是操场。在学校里,杨校长和罗坤云老师接待了我们。教务主任罗坤云老师是这个学校的元老,人很正直和爽朗,也是我们在宁利中学开办一对一资助的主要负责人。因为资助,我和罗老师多次电话联系,已经有些熟悉了。
恰逢周一,我们见识了乡村中学的升旗仪式和周训。各个班级的同学排列整齐后,由四名执旗手来到校教务处领旗,他们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中,将国旗护送到升旗台上。在国歌声中,在孩子们的举手礼中,国旗缓缓升起。随后就是宣誓,每个同学都要大声地背出誓词,要是背不好,执周老师会点名批评。执周老师由学校老师轮流担任,负责校内各项日常事务的检查和点评,随后校长和德育主任都要做对学生进行每周的训导,在训导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校长重复了几遍的“自强不息”这四个字。
在与杨校长随后的聊天中,我了解到这四个字是伴随着他的成长与奋斗历史的。宁利中学出过不少大学生,这和当地学校的教育不无关系。这位杨校长也继承了这一直以来的校训,对求学的艰苦和奋斗的成功历史,他对学生说起这些话也最具说服力。当他向我介绍几个受助生时,也常常说起到以前他上学的艰辛。他的家在宁利乡的长坪,从学校后面的大山再翻过去几座山,大约要两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特别是上到高中的时候,需要到县城里上,从家走到县民中需要大半天的时间。特别是周六,一周的伙食费也基本用完了,往往饿着肚子跑山路回家,回到家的那种又累又饿的感觉记忆尤深。他还讲了他曾经的四个理想,比如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他的理想是能吃一百个冰棒;而到了高中,他的理想是每周能吃到一次肉;上了大学后,他的理想是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当了老师之后,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校长。他说现在还有一个理想,看到我们好奇的眼神,他又笑着说不能说,说了就不灵了。就是这四个字支持他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向新的理想而努力。而谈起有些学生的辍学现象,杨校长也有些无奈。他说,有个女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就是家庭太贫困,总是想着回家,他每个学期都要忙活她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找这个女孩子谈心,希望她不要考虑太多的其他事情,专心学业,上完初中。可终究抵不过家庭的压力和经济的压力,初三的下学期还是辍学去打工了。杨校长说打工的生活他也很清楚,日子并不好过,没有技术、没有知识只能做一些最简单的体力活,往往又累又有危险收入还不高。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是靠打工自己挣学费,什么苦都吃过。杨校长说那些日子里的打工生活真是对身心的一种挑战,每次想起的时候心就会发抖发紧,他不希望孩子们这么早就被城市的生活所吸引,用青春去换来暂时的解脱。
杨校长和罗老师把受助学生召集在一起,随后校长讲话,我代表资助人讲话,说明资助款来源以及收发款的流程,召集孩子们一一签字确认,有几个生病的孩子请罗老师代为签收。我也随机找了几个孩子询问情况。正如罗老师他们所介绍的,很多孩子一个月大概的生活费在120元左右,还包括回家的费用,算下来每天的费用大概在5元附近,不算回家的伙食费,而回家的路并不好走,大部分受助的孩子都住在山里,没有什么马路。
看时间还来得及,我请罗老师找一个附近的孩子去家访。这个孩子名叫朱绍泉,和两年前资助发的照片看,他的个子长高了不少。他家离学校最近,大概走路15分钟左右,需要走10分钟的山路,过条小河就到了。恰好这个孩子的班主任是浦老师的学生,对浦老师十分尊敬,一定要陪我们一起去。讲起浦老师当年对他影响,从语文成绩不及格到现在主教初三语文。这中间的转变与当年浦老师上课生动,教导有方不无关系。浦老师真的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
——家访留守少年
去家访的一行人中有杨校长,老师,老师以及我。朱绍泉现在和奶奶住在一起,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家里还有妹妹上小学。他跑开去叫家里人,我们远远看到一个佝偻着背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和他一起向我们走来,原来他家的父母都外出了,一个在县城,一个在乡里,平时就是祖孙三人在家。
朱绍泉带我们来到家里,院子里还堆着青青的一堆果实,罗老师告诉我这是新鲜的核桃。他熟练地拿起菜刀的背面把核桃砸开,露出淡黄色的果仁来。新鲜的核桃非常好吃,可以剥掉外面淡黄色的外皮后,吃里面乳白色的肉,果肉很细,水分也比干核桃要足。父母不在家,祖孙二人还无法将这些核桃剥开晒干,只好先堆在边上。
去家里房间看,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只有些老家具比如板凳、桌子等,仍然是泥土地面。光线很暗,房间里只有一个灯泡,我常常怀疑他们在家怎么复习功课。朱绍泉的父母没有几张照片,仅有的也就是小时候拍的。这样的留守儿童很多,农家一年到头苦不到多少钱,而家里只要有个病人,一年下来地里苦的钱支付医药费都不一定够,所以很多父母为了支撑家庭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老师介绍说这个孩子自理能力很强。现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时间比较长,原因之一也是回到家里这些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管教,容易走邪路。如果不把他们圈起来,那更容易在社会上沾染很多不好的习气。
罗老师对宁利的学生似乎都很熟悉,他介绍说朱绍泉的爷爷在世的时候很能干,会做木工活,周边地区几乎每家都有他做的木工活,可是后来染了病,也花费了不少,就去世了。如果我们在这多呆段时间,让奶奶讲讲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很有意思。望着朱绍泉的奶奶说起孩子爷爷的往事,回想起他在世的样子,好像老两口没有分别多久。
坐了一会已近中午,我们向祖孙两告别。杨校长借了辆车子,带我们继续前往一个叫夏开蓉的女孩家里。夏开蓉在宁利是有了名的优等生,因在古城有亲戚,考到古城一中去上高中了。这次来,也是代表资助人将资助款直接交给她的家里,顺便走访下她的家庭。她的家在路边,我们到的时候,她母亲刚从地里回来,采摘了一堆玉米和辣椒。我们只看了看家里的情况,无须介绍,看看屋子里的摆放和家里的牲畜,庭院干净整齐,可见主人的勤快,而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又见家境的贫寒。她母亲说了很多感激的话,无法表达再多,只好一个劲地要留我们吃饭。我们一个劲地推辞后,最后罗老师就从她刚采摘的一堆东西里拿了些新鲜的玉米和辣椒出来。
为了方便我们搭车,杨校长、罗老师以及 一起带我们在宁利的玉鹿吃饭,这个村在丽江到宁利的路上,很方便搭车。罗老师在小饭店的烧烤炉上烤起了从夏开蓉家带来的玉米和辣椒,辣椒烤完后,沾点盐拌着米饭很香十分下饭,喝着农家的鸡汤,就着饭店自磨的豆腐和包菜,几乎每顿饭都是差不多这样的农家绿色餐。在这顿饭里,罗老师还点了一样红豆汤,和我们平时的红豆沙不一样,这道菜是咸的,加上自己腌制的酸菜,酸咸又带点红豆的甜味,这是宁利以及战河一带的特色菜,很开胃。
告别了杨校长、罗老师和李老师,我和浦老师搭上了回县城的车子继续下一学校的走访。
走访学校之七——红旗中学
下午直接从宁利赶回宁蒗县城后,天色似乎要变,我们没有停顿赶紧找了车去红旗中学。红旗中学离县城不远,大概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路很好走,属于全县第一高速路段。就是短短的半小时,浦老师已经和司机聊到了起来,也聊到了我们坐车的目的。他听说了我们是去助学,下车的时候死活不肯收我们的车钱,他说虽然车款不多,这也是他的一番心意。当我问到他的名字时,他犹豫好半天才告诉我,叫刘昌海,我也记住了他的车牌号:“云P30781”.
红旗中学也在大兴镇。以前是红旗乡,后来和大兴镇合并后就没有红旗乡一说了,而红旗中学还是保留下来了。
一进校园,见到了来迎接我们的张校长。据浦老师说,红旗中学一直是几个学校的典范,排在第二或第三的位置,除了地理位置好以外,也有校长管理有方的成绩。校园里干净整齐,就连花盆也摆放的错落有序。虽然教学楼已经很陈旧了,但经过粉刷后还是显得很整洁明亮。据校长介绍,这都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产物,教育经费不足只能依靠外界的资助建了校舍和食堂,而教学楼目前还没有再建的资金,只能先进行粉刷和修复了。随后张校长又带我们参观了食堂、宿舍以及教室。在途中,看到有些孩子在拿着掸尘用的笤帚清扫屋顶的尘土,有的孩子在帮助食堂抬大锅做饭,所有这些都井然有序地进行。
从其他地方,我还了解到红旗中学的素质教育也很有特色,我问起张校长如何做。他说这个季节要是10月份来的话就可以感受到了。到10月下旬秋收的时候,他会组织同学们到农家去帮助收粮食,大概三四天的时间,让同学感受劳动的辛苦,感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几年了。
随后张校长召集了我们资助的同学来到了一间教室,照例校长讲话,我讲话,然后孩子们一一上台签字确认。在我抽空的询问中,我也了解到虽然红旗乡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可是人均土地较少,仍有很多同学感到上学后家庭经济压力很大。我去过现在高中的两个家庭就可以看出来。红旗中学的孩子们普通话讲的很好,也许是到了几天了,前些天在走访的时候常常还需要浦老师翻译的,在这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障碍了,也许离县城更近的缘故。
和孩子们照了相后,张校长见我们推脱吃饭,就以他们校委会的工作聚会为题顺便邀请我们吃便饭。这顿饭,我认识了所有的校领导,他们都很年轻,一半是80后的。在谈论中,仍然是谈到了每天的工作时间,几乎是全天候的时间,他们也说这的老师一般过了45岁,都不会安排太重的工作,已经属于半退休了,因为全天候的工作时间太长,中年的老师很多都无法承受了。在这里,教师也属于吃青春饭的。升学压力,管理压力、以及生活压力像几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身上,这些压力比起工资的收入是无法相对称的。浦老师说,平时他不觉得教师的工作有什么特殊,其实也是一份养家的职业。而在路上,看到学生们尊敬的神情向他问好,看到家长对他在教导孩子时的期盼,看到他曾经的学生现在的业务骨干特别是宁利的杨老师说起对他的敬意,他才真正感觉到这个职业的分量,这份工作的意义。
吃完饭,张校长已经帮我们叫好了车子。一看,还是带我们来这的那个刘师傅。路上,还载了一个小伙子,他认出了浦老师,他说是浦老师的学生,现在已经工作了。到了县城,浦老师的学生 付了我们三人的车费,头也不回就走了。刘师傅还告诉我们,他也在路上载过农家的学生,有的学生上车和他商量能不能减一块钱车费,这样他可以在周六不会饿着肚子回家,遇到这样的学生,他就一分都不收了,就当少搭一个人,也让这孩子能吃顿饱饭。在这,常常有感动在身边发生。
欢迎光临 信天谨游 (http://xintian.org/bbs/cn/)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