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别样丽江行
漫步轻灵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7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46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4-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6 23: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别样丽江行

                                     别样丽江行

    08年9月,我第三次踏上熟悉又陌生的丽江土地。这一次的到来既没有在古城柔软的阳光下消磨,也没有在周边各大著名的景点逗留。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行是纯粹的乡村行。不为更养眼的美景,而是去丽江的乡野中去放松在城市繁忙工作压力下禁锢的身心,也去看看与资助有关的乡村、学校、老师和孩子们,去体会一下大山深处的人和土地,让以往在电话里、图片里的种种印象通过这次的真实行走得以真实的印证。带着这样一种非旅游目的的行走,也许会让脚步和心都更自然。助学是由头,放松是根本。

        四年前开始参与宁蒗的一对一助学,三年前曾蜻蜓点水般光顾了宁蒗的县城和学校,也逐渐成为助学中的主要联系人。这两年来每每听到信天谨游(他是助学活动最早的发起人)在云南和四川的大山里穿梭,讲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说起吸引他的乡野风光和人情,都在我心里积蓄起要去的欲望。

       中秋节前终于申请下来假期,接下来就是仓促的准备,除了简单的行囊之外,也多亏了几个朋友的建议,让我此行更加顺利。比如信天建议我带几个4G的U盘可以作为给当地老师的小礼物,特别是对浦老师有着繁多助学资料的人,比如子箐建议我带手电和防晒用品,成了我白天和晚上出来时的必备之物;还有如意告诉廉价机票网站和小吃的地点,不仅节省了银子,还一饱了口服,还有瓦蓝客栈的阿春提醒我带些面膜,虽然用的少,可对于保护云南那廉美紫外线照射下的皮肤还是大有好处的。这些朋友就像是身边的百宝书,应急时翻一翻真是超实用。


第一天(9月17日)

下午: 南京——重庆——丽江


      下午从南京出发飞往重庆,没想到悠闲之旅的开始并不顺利。等我不急不忙的排到取登机牌的窗口前,却被告知未出票,我一下紧张起来,还有40分钟起飞,还有10分钟必须搞定座位,否则接下来一系列转机和转车都要受影响。我赶紧拖着大包找国航的工作人员,他们得知我在网上订的票,让我联系网络支持电话。原来是网上工作人员忘了出票,真是虚惊一场,还好在最后一刻拿到了登机牌,终于如释重负。在这里也提醒下,网上订票最好是电话再次确认下是否出票。

    在重庆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后,又登上去丽江的飞机。川航的飞机很稳,不象前几次坐从昆明起飞的云南航空或东航的 飞机,到了丽江你马上感觉到飞机的俯冲急降,而这次却是在睡梦中就已经缓缓落地了。

      到达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小小的丽江机场却是热闹得紧。耳边不时传来各种不同的方言,这些游客眼中似乎充满了对丽江之行的期待。看了看只我自己是一个人,没有其他人一起搭车了。怕大巴不准时,瓦蓝客栈的二掌柜---长住客阿春帮我联系好了接机的车子。司机叫和姐,费用不高,60元。晚上到丽江也有个好处,车子可以一直开到瓦蓝客栈的旁边,特别是对我这样形只影单的一个人,背个50L的大包,一个拉杆箱,能省近几百米的徒步也是好的。

       深夜的瓦蓝客栈,阿春和另一个sg在堂前喝茶,晚睡晚起一直是丽江客栈的习惯,直到凌晨一点多各自睡去。

第二天(9月18日)


上午:丽江休整
下午:丽江——宁蒗


      电话的到来吵醒了还在惺忪睡梦中的我,已经快9点了,窗外仍是寂静无声,偶尔的脚步也是散漫踢踏。果真是来到丽江,时间在这停滞下来。客栈中我是起的最早的一个,推开瓦蓝客栈的窗户,绿意盎然,随处摆放的陶罐和野花吐露出大自然的气息。瓦蓝客栈就在古城东南面七一街的崇仁巷,由于离繁华的四方街和东大街稍远一些,这里很安静,保留着古城的悠闲和古朴。走出客栈,不时见到的纳西族大妈或闲坐,或聊天。而古城的喧嚣是要在崇仁巷走上一阵,过了万子桥往四方街处就逐渐显露了。来往如织的游人,讨价还价的声音,把四方街变成了旅游集散地。邮局、通信和银行都在四方街的小广场附近,要有什么需置办的东西在这都能找到去处。到四方街的邮局办了个卡把money先存起来,然后想着去见两个人,瓦蓝和她的先生“别人”。

    几年前年从信天那里知道了瓦蓝,当时她曾到金棉乡下的龙通小学支教,后来回了深圳,再后来就在丽江开了客栈——瓦蓝客栈。不久前又开了隐约客栈。名字和照片已经熟悉了4年多,在我心中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就要在今天见面了,有点期待呢。瓦蓝和“别人”的故事曾在2008年1月16日的南风窗中刊出——《两个丽江之间的别样生活》。现在他们一直在坚持着龙通送米计划,同时也将客栈作为支教和助教者的丽江休憩地。


    见到两位传奇人物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隐约客栈确实够隐约,丽江的巷子七弯八绕还都是同一个名字的街道,难觅芳迹。只好打了瓦蓝的电话,因为没有事先说起我的到来,瓦蓝对我的名字还很陌生,她可能不知道我对于她的故事我已久闻,很想一睹她的芳容。说起到我的网名漫步,瓦蓝恍然想起,她很快就飘然而至。

    瓦蓝对我的到来并不觉突兀,许是信天也提起过我的名字。就像很多人都见过的那样,她的人看起来袅袅婷婷,一袭长裙,一头长发,素面朝天却有一种独有的清丽。中午和瓦蓝、别人、大厨、阿春一起去了他们家的食堂——子非鱼餐厅,就在瓦蓝客栈附近。席间说起龙通送米计划,可惜我晚来了几天,要不也可以跟着别人去龙通走一趟。说起这条路的难走,别人可是磨坊的老驴了,在龙通突遇下雨路也断了,徒步走了两个整天后,为了及时赶回过中秋

,瓦蓝还特地借了个车子把他们接回来。

    饭后,我又去瓦蓝的新客栈——隐约坐了坐。隐约客栈隐藏在古城文华巷里面,我想如果不是网络或朋友的介绍,要是在古城区找到它还真是不容易,不过隐约也有“隐”的好处,客栈前的半亩果园郁郁葱葱,将客栈隐在了田园之中,成了隐约客栈的前花园,在这里休憩长住真是个好去处。他们的爱犬“月牙”和刚出生的7只小狗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给隐约客栈带来了无限的生气。

   约下午两点左右,就踏上了去宁蒗的班车。去宁蒗县的班车可以在古城门口坐8路车或打车前往,或者从瓦蓝客栈出来在丽江一中的门口也有。与三年前相比,现在建成了新客站,已不在原来的红太阳广场那里。车费不高,29元。宁蒗县城并无著名的旅游景点,所以车上都是当地人,下午坐车的人也很少。

    宁蒗,可能众人还有些陌生,而要是说起丽江和泸沽湖估计都耳熟能详。宁蒗县属于丽江地区又管辖着一半的泸沽湖。县城就在丽江市到泸沽湖的中间,整个宁蒗县的面积和南京地区差不多大小,大约有6000多平方米,人口却只有南京市的3%,而差距最大的要数交通状况了。从几千公里以外的南京飞过来,只用了几个小时,而在这里,脚步陡然慢了下来。小中巴和自己的脚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了,山路的蜿蜒崎岖使车速变慢,而等车的时间更是你无法掌握的,亦是速度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多星期内我都行进在宁蒗县的范围内,可是尽管如此,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去到。在一个月时间内就是当地人要想在诸如拉伯、永宁坪、金棉等地方做到往返无碍也是一件难事。来到这你会发现,出门以后除了山还是山,偶尔略平的他们叫做坝子,也是各个乡镇的所在地了。由于交通阻碍、气候恶劣、资源匮乏,宁蒗县尽管和周边的丽江以及泸沽湖都有着割不断的瓜葛,也有险要的山景和迤逦的江景,但未经开发而游人罕至,没有因为旅游而带来多少效益,还是高居国家级贫困县的榜单之列。

    在丽江到宁蒗的丽宁公路上,路况比三年前已经好了不少,路边的房屋仍还保持着三年前的样子。丽宁公路算是“宁蒗第一高速公路”了,因为在宁蒗县境内这条路无疑是车速最快,路况最好的公路,车速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在40公里左右。由于这条公路的两头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路上常常看见旅游车满载着各方游客而行。

    只有120公里的路,车仍然行进了4个多小时才到达县城。宁蒗县城依山而建,以往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近来又新修了从县城旁边通往泸沽湖的直通公路,不象以前要去泸沽湖必定要穿过县城里唯一的一条主街道。现在县城里的人都把这这两条连通的路用时髦的叫法称之为“宁蒗县的一环”。

    提醒我已经到了宁蒗客运南站,刚停下车看到浦老师已经从车门那伸头进来张望,见到他就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还是老样子,好像更加年轻了。三年前通过信天认识了浦老师,我们俩都属于被信天“拉下了水”的(其实也是自愿的,只是恰好在那个时候信天提出了一起助学的想法),又共同承担着一对一助学过程中联系和中转的工作,浦老师重点负责当地的联系和发款工作。虽然只是第二次见面,可电话通了无数次,再次见面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话不嫌多。浦老师虽已中年,但他有一个我、望月以及信天公认的优点,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很乐观和知足,宁蒗之行大部分时间有了浦老师的陪同,一路的行程也别有生趣。


    老师接上头后,接着就是商定此次计划走访的路程。这次的走访主要是要亲眼见一见所资助的学生们,在资助中负责的老师,以及受助生所在的学校和家庭环境等。还要和浦老师一起将这一学期的款项发放到学生手中,履行浦老师每个学期的期初要做的助学事项。我又向浦老师提出了一个想法,在走访中再走访几个学生。虽说不难,但是从走访时间看,估计只能走一些在学校附近的学生,他们的条件相比其他受助生会好一些。
顶部
子箐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11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73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4-4
来自 上海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8 15:51  资料 短消息  Yahoo!
辛苦漫步啦!

顶部
送生空谷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561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8-2-29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8 17:10  资料 短消息  QQ
期盼新帖




美女顏如玉-轉眼成枯骨-
顶部
漫步轻灵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7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46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4-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8 23: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第三天 宁蒗一中和民中

第三天(9月19日 )

上午:走访学校之一——宁蒗一中
下午:走访学校之二——宁蒗宁海民族中学



——高中资助的简介:

    宁蒗县有17所初中,信天一对一助学活动参与了13所初中的资助(宁利中学、战河中学、跑马坪中学、新营盘中学、烂泥箐中学、金棉中学、西布河中学、西川中学、翠玉中学、拉伯中学、红旗中学、红桥中学、蒗渠中学),还有4所是(大兴中学、民中中学、贝尔中学、永宁中学)。来自全县各个地方的初中生如果要上高中,就是县城的这两所:宁蒗县第一中学和宁蒗民族中学。

    能上到高中已经很不容易,家庭的支持最重要,而来自家庭内部的经济压力又是求学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全县高中生的人数与初中人数相比,仅占其30%。而再从县城和非县城相比,非县城的高中人数占到一半以上。高中阶段已经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这一半非县城高中生大都来自于宁蒗县的角角落落里无数座“未名山”,翻越着重重大山后,还要面临陡增的求学费用。在我的走访与当地老师或受助生的交流中,我也了解到不少来自边远山区的孩子一个假期才能回家一次,除了路远以外,还有在我们看来不算高的路费也要节省下来。尽管来自方方面面的资助团体不少,可是与受助生的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我们资助的高中生主要有两类生源:一类是在初中受资助,受助生考上高中后,资助人仍愿意继续资助,并选择通过我们一对一资助渠道继续;还有一类是在高中生中根据学习情况和家庭贫困状况,选择部分学生。目前资助费用目前仍是700元/学期。

    正如去年望月走访后的一番话:“能读到高中的学生,已属凤毛麟角,称得上是自己家乡的“高级知识分子”了。想想看,乡村孩子首先读的是村小,村小建制不全,常常只有一、二、三年级,一师一校的现象普遍(还有超级村小,仅有一个年级)。之后是完小,顾名思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建制完整。许多孩子尤其女孩,完小毕业便是他们一生学校教育的终结,或务农或打工或嫁娶,挑起生活的全负重担。幸运些的,家里愿意供、自己也愿意学,继续升入乡村中学。即便如此,初中三年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辍学(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贫困)。能坚持到毕业,去县城参加统一中考,大浪淘沙后,一纸录取通知书不但意味着多年苦读终于有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同时也意味着沉重的学杂费灭顶而来,足以遮蔽人生地平线初露的那一线曙光。这也是为什么信天在北京跟我谈到,希望能增加对高中学生的资助比例,一来他们的人生走到这一步太不容易,有时仅欠缺一把推力;二来高中的学杂费比初中涨了一大截,初中300/年的资助款许多人都觉得举手之劳,高中1400元/年的资助款就颇费踟蹰了,毕竟资助者也有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宽裕。一边是受助者人生最关键的一博,一边是门槛提高后大大减少的捐助群,两者间的缺口,是助学面临的难题之一。

走访学校之一——宁蒗一中

    当天一早我和浦老师九点左右来到了一中。宁蒗一中建在山脚下,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的足球场,球场边是一排宣传栏,过了足球场就是篮球场,紧接着是教学区域。三座主要的教学楼呈回字型排列,怀抱着整齐的花坛,中间是一中的标志,一个即将腾空的鹰。


    刚走进教学区域,就看到了浦老师已经联系到的郑校长,随后其他几位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都一一过来和我们见面,把我们迎入学校里最好的也是最现代化的一个会议室,就像捐助人汪先生在5月走访中提到宁蒗县最具科技含量的会议室,据说这也是受资助修建的。

    在会议室里,我向老师们了解了一中的一些情况:高中年级共2400多人,高一15个班,高二和高三班级少些。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班级并不算多,有的班级人数甚至达到了80多人,人数较少的班级也要有60人以上。其中来自非县城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在这群学生当中,有很多来自边远的山区,高中费用的支出对他们的家庭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的一对一助学是学生受助的主要力量。
  
    在召集的会议室当中,校教务处和郑校长都发了言,这几年我们以及浦老师一直在向各个学校的师生灌输一个观念,那就是资助款项来之不易,是资助人在生活当中一点一滴节省下来的,希望受助生珍惜,一定要用到实处。在校长和教务处主任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了我们的想法。看得出,孩子们都在认真听。

    我也代表资助人在会上发言,除了再次重复上面的观点,也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语,希望能通过资助减轻孩子们生活的压力,也希望孩子们能将爱心化作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把感恩的心愿转向周围的人和事,比如孝顺自己的父母,比如尊重老师的付出,比如帮助周围的同学,在能尽举手之劳之时伸出你的手,在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也参与到助学的行动中。

    会议刚进行了一小半的时间,我注意到刚刚坐满的会议室又拥入一群孩子,他们刚刚下课接到通知前来,前排的同学看到后,都悄悄地两人挤一个位子,把位子让给了新进来的同学。所有这些举动没有任何人的提醒,也没有老师的引导,都在自然而又默契地发生。新进来的同学猫着腰尽快找地方安顿下来,还有的同学就站在那里静静地听,会议的氛围没有受到一点打扰。

    发言的最后,浦老师将对印有“对受助学生的要求”的纸张传发下去,提醒每位同学认真阅读,同时告诉同学们我们把这学期的款项全部带过来交给学校,由学校下发给每一个受助生,每学期700元,如果捐助款方面有什么出入,可以给我和浦老师打电话,电话号码在同学们手中的“对受助学生的要求”的纸张的最后都有,我们也把电话再次抄写到前面的黑板上以便同学们记下。

    随后,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按照名单我们一一点名,让受助生上来签字确认。对于每一个孩子,虽然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我都看了他们的样子。在让孩子们签字的间歇期间,我请他们说几句给资助人的话在纸上,由我带回来给资助人看看。由于时间紧,孩子们写下来的话也很简短。

    开完会后,恰逢学生吃饭的时间,要解决3000多学生的吃饭问题可是件繁琐的事情。郑校长向我介绍了,为了不造成人多排队难的问题,他们将三个年级的下课时间错开,比如我们开会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不同年级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样将打饭的高峰时间分散开,保证供应,要不这么小的一个食堂肯定是要挤破头的。

    从孩子们打饭的镜头看,在2.5元二素一饭的窗口排队的学生要比3.5元一荤一素一饭窗口排队的学生多,食堂外也有小炒供应,无须排队,吃的同学并不多。每天这样的饭食不知能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提供多少能量,人的潜力也许更巨大,在这里讲营养搭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吃饱饭才是正题。

    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20日傍晚,我和浦老师吃过晚饭后又来到了一中。有个同学唐代敏在我们来的时候错过了发款登记,以为她不在校了,当时没有把款发给老师。为此,我们听说她去找我们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决定再跑一趟,顺便又找以前资助人托付给我们的向志燊和另一我曾资助过的孩子的弟弟刘红富。

    我们直接来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已经是晚上7点多,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不少老师在批改作业或者和学生谈话,一个个很忙碌的样子。负责助学款项的唐老师正忙着给住校生办理临时通行证,他反复询问学生原因和需要,确认了之后才做登记。狭小的办公室里到处堆放着作业和资料,只有靠近墙角的一排躺椅上空着。这排躺椅是学校配置的,老师工作时间过长,放在这偶尔小憩一会。对此,浦老师还很是羡慕了一番,也只有一中有这样的待遇啊,能到一中工作那也是各个乡中学老师的向往。

    一会老师把孩子们找了过来,聊天和拍照,询问家庭情况。这时候老师们仍在忙碌地工作,我们大概了解完之后,已经八点钟,天已经很黑了。走出校门,我回头望了望灯火中的一中和窗边的人影,与他们相比,自己认为平时的忙碌日子已经算是轻闲了。

一中概况               

图片附件: 0809yz1.jpg (2008-10-28 23:13, 102.44 K)




一中受助生交流会      

图片附件: 0809yz2.jpg (2008-10-28 23:13, 91.33 K)



一中的中饭

图片附件: 0809yz3.jpg (2008-10-28 23:13, 79.48 K)







走访学校之二——宁蒗宁海民族中学

    下午我们休息片刻后来到了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在这里简称“民中”。民中在县城的南面,建在山边的缓坡上。进入校门后,只见半山上一块开阔的空地,是学校的足球场。往左走,是教学区域。谭兆教学楼和逸夫楼相比其他的教学楼要醒目的多,据说不少设施都是捐建的。

    到了校园走了一会,一对一负责人沙学前老师就出来迎接我们。在他的介绍中,我了解到:民中和一中都是个全寄宿的学校,高中约有27个班级,将近1800名学生,算了下平均每个班67个人。在这里,我还拿到一张作息时间表,这张表几乎是全县高中和初中都通用的一张:6点起床,跑操,7点吃早点,7:25分上早自习,7:55分搞卫生,8:15分开始上第一节课,四节课上完后12点吃饭,1点进教室上自习或休息,下午三节课,4:45吃饭,6点黄昏读,7:10晚自习,8:45结束,10点关灯。

    看得出:乡村学生们的一天也是在紧张的学习中度过,充实而有序,而老师就更辛苦,全是60人以上的大班,老师从早到晚都要在岗。民中的孩子更多的来自边远山区,一个学期能回一次家的同学占了不少,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主要依赖于老师的管理。老师不光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经常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等孩子们下课后沙老师召集了所有受信天一对一资助的学生来到了会议室里。很多孩子一听到我的名字似乎很熟悉的样子,问他们才知道其中一些学生委托我转过信件。照常规,学校老师讲话,我再讲话,告诉学生整个的发款程序,以及作为监督人我和浦老师的电话,最后学生们签字确认。这也是我在接下来走访其他学校的惯用流程了。趁着孩子们一一上台签字确认的功夫,我又找了几个家在金棉或拉伯的同学询问,他们都是一个学期才能回去一次,回家的路程虽然不到100公里,可是都要经过艰难的跋涉,有的要几个小时,有的要一天多的时间。这些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得要150-200不等,除了学费,伙食费是最大的支出,这也是很多学校在资助费用发放的时候,将资助款项直接冲入饭卡的主要根据,避免孩子受到外界的诱惑乱花钱。

    有了上午在一中的经验,我事先让沙老师准备了纸张,在会议开始就发给了受助的孩子,有了充足的时间,他们的留言要更详细和丰富的多。很多孩子都在留言中留下感触:资助带给他们更多的爱,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希望自己以后有能力也去帮助困难的人们。

    在这个学校里,我还找到了几个受助学生,让他们直接与资助人通了电话,看得出他们都很激动,有的紧张地不知说什么好,感谢和祝福是最多的话语,这也是他们心底久存的心愿吧。有个叫虎国华的同学让我印象很深刻,他是资助人“风之头”从初中就开始资助的,由于当时我们没有组织初中升高中的续捐工作,只是受个别资助人的委托进行续捐,风之头是信天的好朋友,他一直很信任我们,每学期都委托我们代他把款交给孩子,这次来也特意见一见这个孩子。


     

图片附件: 0809mz1.jpg (2008-10-28 23:13, 134.81 K)



     

图片附件: 0809mz2.jpg (2008-10-28 23:13, 92.08 K)



     

图片附件: 0809mz3.jpg (2008-10-28 23:13, 41.22 K)

顶部
漫步轻灵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7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46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4-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8 23: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第四天:新营盘和战河

第四天(9月20日 )

上午:走访学校之三—— 新营盘中学,走访学生之一:
下午:走访学校之四——战河中学



走访学校之三—— 新营盘中学,走访学生之一:


    今天是周六,恰逢战河中学和新营盘中学的小周,也是今天要走访的重点,而跑马坪中学是大周,只能走马观花看一下了。

    (关于大周和小周,那是在类似宁蒗山区中学所独有的学校作息安排。在乡中学读书的学生有很多来自周边山区,走两三个小时山路才能到家的已经属于相对近的。比如战河中学,从永宁坪乡读书的有需要走7到8小时的,还有战河地区象木耳坪的有些村目前还没有通电。周末不能总回家的一个原因当然是路途遥远且难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越远的地方路费也高,对于已经省吃俭用的山区学生来说回家的费用相当于一周的伙食费,所以很多孩子宁可在学校住也不回家。为此,乡中学也对作息制度作了调整,每隔两周就是大周,可能休息两天半,或两个整天,中间休小周,一般是半天时间。在翠玉、西布河或拉伯等中学有时一个月放一次大假也是有的,因为雨季一到,很多路都无法行走,就是可以勉强走的路也是有很大危险的,这时只有在学校度过了。学生无法回家,可更辛苦了老师,只要学生在校,老师也就有了更多的责任。)
   
    一早我吃过早饭去银行取了资助钱,浦老师就联系好了车子等我。去新营盘的车子很多,就在我住的宾馆附近。

    在车上,浦老师又开始他好奇的聊天之旅。车上还有一个精干又有的中年妇女,一个背着竹筐貌似退伍军人的中年男子,不一会,他们就熟悉起来。由于方言过快,我只听明白了50%。在这50%的内容当中,我了解到她的家在新营盘乡,今年由于气候的影响,该下雨的时候没有下雨,夏天里寒冷的日子要多于以往,收成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比如玉米很多苞米到该成熟的时候只有巴掌大小,天很快要变冷,接下去也长不大了,喂牲畜都不够,就是卖也根本卖不出去。新营盘乡地理情况复杂,坡地多且寒冷,农家大都靠天吃饭,所以这个妇女竟很留恋文革时期的日子,她说那时候很公平,国家会拨下来粮食。

    约摸过了20多分钟的车行,我们来到了新营盘乡。沿着一条布满石子的土路,大约五六分钟,便来到了新营盘乡中学。中学大门依山而立,大门左右两边的墙上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分别写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学校还没有水泥路面,整个学校的地面依然是泥地。学校的建筑分两个部分,下面是教师宿舍,上面是教学楼和草场操场。整体上,学校的教学楼低矮破旧,唯一新的楼房,据了解,是2004年国务委员陈志立考察宁蒗后,投资兴建的四层的教学楼。

    刚刚走入校门,沙永生校长便热情地迎了出来。我们在办公室坐了一会,等孩子们下课后召集受助的孩子们一起来到了四楼的一间教室里。校长简单地介绍后,我也代表资助人讲了话,这几乎成了之后我到每个学校走访的惯例。先是介绍了信天助学的情况,然后是鼓励和希望,以及资助和感恩的理念。每到一个学校,我们都在一遍遍地强调对资助理念的理解,以及对孩子们的希望。

在    孩子们签名的时候,我打了几个资助人的电话,让孩子们直接和他们的资助人通话,其中慕木的通话时间最长,因为她资助了10个孩子,还有的孩子没有轮到说话。看到孩子们很开心地和资助人说这说那,为了不过多的耽误老师和孩子们的课程,我没有一一让孩子们和资助人通话,把孩子们赶回教室的时候,有三个女孩子留到最后问我资助人长什么样子,能不能问资助人要张照片。

    沙校长带着两个老师一定要我和浦老师一起吃饭,在这之后,就象望月在文中提到的,几乎每去一个学校都要免不了一顿“灭鸡行动”。一开始我还推脱,后来发现这一顿饭的功夫,会让人与人之间很快拉进了距离,信息的交流在这里是最充分的。目前最让沙校长头疼的就是教师资源的匮乏,这也是我走访中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我们一起吃饭的这个教英语的老师是沙校长去年跑了好几次教育局才争取来的。学校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得校长必须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比如争取外界资金的资助来完成必要的办学条件改善。饭后,沙校长将剩菜全部打包带回了。
随后我和浦老师在新营盘的路上闲逛,等着去战河的车子。浦老师特地跑到路边的苞米地里,看了看苞米是否像刚才那位同车的妇女所说,果真如此,苞米只有巴掌大小,根部已经开始枯黄,浦老师告诉我还是因为气候的影响,再也长不大了。

    一会,学生们都放学了,三三两两地背着包回家吃饭。我恰巧碰到了一个受助生马秀珍,问了她家距离路边不远,趁着等车的功夫我让马秀珍带我到她家去看看,浦老师先在路边等车,随后叫我。看得出,这家也是典型的山区农户家庭,房间里光线很暗,家具也仅仅是几张床。从她母亲的话语中,我了解到每年粮食刚刚够吃,收成时好时坏,卖些自家养的牲畜支持孩子的学业。听说我要给他们照相,她的爷爷赶紧换了件衣服,还特地带了顶帽子。匆匆照了相,就接到了浦老师打来电话,说赶紧到已经找到了车。

    路边停着一辆小小的“松花江”面包车,车上已经满载着8个大人和2个10多岁的孩子。为了让我和浦老师再挤进去,大家一起将两个装满了山货的大背篓放在了车顶,中间的位置稍宽,我和浦老师挤了进去,在平时只坐三个人的位置上坐下了4个大人和一个孩子,脚下还有几只鸡,咯咯地叫着提醒它们的存在。挤在夹缝当中,没有人对我们侵入这狭小的空间而有任何的责怨,笑容代表了他们的友好和宽容。在一路的鸡鸣声中,这辆严重超载的车开往了战河。
路过跑马坪中学的时候,我和浦老师又下来看了看学校。司机特地把我们拉到中学里,友善的当地人并不急于为了自己赶路,他们由着我们去了跑马坪中学,在车上或在校园里继续等我们。跑马坪正在大周中,学生留下来的很少,校园整齐干净,最具特色的要数他们的环保垃圾桶。

去新营盘中学的路上

图片附件: 08xyp01.jpg (2008-10-29 20:30, 113.48 K)



新营盘中学

图片附件: 08xyp02.jpg (2008-10-29 20:30, 91.7 K)



新营盘中学

图片附件: 08xyp03.jpg (2008-10-29 20:30, 115.09 K)



新营盘中学

图片附件: 08xyp04.jpg (2008-10-29 20:30, 104.78 K)



新营盘中学

图片附件: 08xyp06.jpg (2008-10-29 20:30, 143.17 K)


走访学校之四——战河中学

   司机带着我们一大群人继续向山里盘行。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车驶入战河乡。战河乡的建筑要比新营盘多,也更高,却因为疏于管理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上不时行驶的大车轰轰而过,灰尘漫天飞舞。据浦老师说,以往从宁蒗到丽江需经由战河,因此以往的战河在宁蒗县也是个相对发达的乡镇。如今,宁蒗到丽江开通了新的公路,比以往从战河走要快几个小时。战河以前有矿业和造纸业,以往的经济要好于周边地区,随着矿资源的减少,矿业已经停滞;而造纸厂遭遇破产之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随即下滑。

    战河中学建在半山腰当中,从镇上的公路可以直接沿一条小路,约近百级石阶直接爬上去,也有盘山的车路可行。浦老师一向建议我从镇上走过去,走路可以更清楚地看看学校及周边的环境。我们拾阶而上,一对一负责人浦理鹏老师也出了校门迎接我们。这天,正遇宁利中学的校长带着一些老师过来听课交流,他把公开课调到了上午,下午协助我们走访。

    据浦理鹏老师介绍:战河中学的规模在宁蒗县初中的中学里算是比较大的,除了宁蒗民族中学和永宁中学以外,这里的学生数量比其他的学校都要多,大概有1000多名学生。它有来自两个乡的中学学生,战河乡和永宁坪乡,也有部分华坪县和永胜县的前来。

  (摘下望月文中,浦理鹏老师的介绍:他分来战河中学工作三年,亲眼见证了学校发生的许多变化。以前学校的校门有半人高,为了防牲畜,人进出都得攀爬,极为不便;以前上山的路泥泞得车都不愿上来;以前食堂顿顿吃土豆……现在嘛,修了新校门,还修了一间门卫室专人看守,牲畜冲进校园的事件被彻底杜绝。路也修好了,学校陆续建了几栋新楼,校园面貌大为改观,食堂也分成了教工食堂和学生食堂。)

    虽然战河中学变化日新月异,但办学条件的改善仍然依赖于来自非官方资助,比如大楼的修建,比如操场的建设,而无法做到系统和全面地改观,比如女生宿舍,现在仍是两人一床,非常拥挤,到目前还未得到解决。此外,信息技术课因缺乏设备现在多处于理论阶段,孩子们对书本就是再熟悉停留在脑海的也只是抽象的概念。

    战河中学正在组织上公开课,有前来交流的宁利中学的老师听课,学校没有空的教室,我们把受助生召集到操场上集合起来谈话。在询问中,我了解到有1/4的受助生来自更偏远的山区,这些孩子回家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有的地方目前还没有通电,他们到了晚上都点松油灯来看书复习功课,所幸这样的日子很少,因为他们一个学期都回不了几次家。有95%的同学没有到过县城,只有一个同学去过,因为要配眼镜。丽江和昆明那也只是在大人的描述下,在书本和报纸上见过。有90%的同学写过两封以上的信,但只有25%的同学收到过回信。

    这些学生中49批的学生是由埃森哲集团的好心人资助的,他们虽然写过信,但是因地址不详,一直没有太多联系。我特地把他们留了下来,问了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天的伙食费大概在5元左右,一个月的生活费120元-150元不等,有的同学还要省下钱来用于回家坐车,坐车的费用大概在5-10元左右,很多同学的家步行都要超过1个多小时的山路。战河乡海拔也比较高,种植的主要有荞麦、玉米和土豆,属于高寒山区,农作物产量低。而学生每天的饭菜就是米饭加一个素菜,不是土豆就是包菜,一周可能有1到2次荤菜。孩子们和我熟悉了以后也问这问那,想知道埃森哲集团是什么,资助人长什么样,说到北京、大连和上海,他们只知道是大城市,车很多的地方,而对这些地方没有任何其他的概念。

    最后,我们召集孩子们在收款单上签字确认,并且告诉他们一个学期他们将收到150元资助款,这些款项将由浦理鹏老师打入他们的饭卡里。




图片附件: 08pmp01.jpg (2008-10-29 20:47, 149.23 K)





图片附件: 08zh01.jpg (2008-10-29 20:47, 118.63 K)





图片附件: 08zh02.jpg (2008-10-29 20:47, 125.81 K)





图片附件: 08zh03.jpg (2008-10-29 20:47, 108.07 K)





图片附件: 08zh04.jpg (2008-10-29 20:47, 89.49 K)





图片附件: 08zh06.jpg (2008-10-29 20:49, 129.19 K)





图片附件: nEO_IMG_08asz01.jpg (2008-10-29 20:54, 336.58 K)

顶部
文月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25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7-4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9 17:31  资料 短消息 
加油加油

我插队!
顶部
漫步轻灵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7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46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4-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9 20: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第五天(9月21日)走访高中受助学生、蒗渠中学

第五天(9月21日)
走访学生:郑光华、谌立新、赵金发
走访学校之五——蒗渠中学


                              走访学生:郑光华、谌立新、赵金发

    周日,大部分学校都在放大周,我和浦老师决定先去家访,然后去蒗渠中学。上周五浦老师利用开会的时候随机挑选了临近的红旗乡和大兴镇的几个受助学生,说好了走访时间。红旗乡和大兴镇由于离县城不远,属于“坝子”,农作物的收成要好于山地,经济条件要比山区强,当然交通的便利也方便走访。据浦老师估计,这几个受助孩子在资助生中算是家庭条件相对好一些的。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高一的郑光华,高二的谌立新,高三的赵金发。

    ——“留守少年”郑光华

    郑光华是红旗乡初中刚刚升入高一的一个孩子,他的资助人在国外,书信都是通过如意帮忙转的,对于他的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资助人靠信很难了解,也想知道一些细节。

    前天,当我忙着在一中面对80多个同学,老师也把郑光华找来,他在一旁默默地等着。直到我稍闲片刻的时候,他才上前告诉我他的名字。从老师那里,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很懂事,考进来的时候分数在600多分,估计上丽江一中也可以,家庭情况不富裕。虽然在受助的学生中,条件可能属于相对好一些,但这好一些也只是在温饱上面略强,遇到高中或者大学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的支出时,同样面临着困难。

    9月21日,我和浦老师一起从县城坐车大概半小时时间到了郑光华所在的红旗乡。车还要再从公路下去开10分钟,之后就到了无法开车的地方,再走5分钟的路到他家里。他所在的村子主要是夯土的屋子,大都是汉族。路上碰到一些彝族的,据他说是这些彝族在他家后面翻几座山过去,他们需要磨面买东西都要翻两个多小时来到小郑家所在的村子,路边还拴了一些马也是这些彝族驮东西用的。

    他所在的村主要种稻子和玉米,虽然庄稼长得好,但是每家分的地不多,所以收入也上不去。父亲原来主要在种菜,因为姐姐上学费用太高,去了县城打小工。二姐高考已经上了线,也被录取了,为了让小弟弟上学,自己放弃了学业和妈妈一起去上海打工了。她的妈妈在上海一家花瓶厂打工,他的二姐也在那里的小厂里,他也不了解收入情况。据我所知,如果没有什么技术的话,现在的打工估计每月800-1200,扣除当地的生活费,估计省下来500元左右,扣除路费,估计供他们上学还是有些紧张的。

    他家还是土房子,非常陈旧,外墙班驳陆离,屋里的土地,生出一股浓浓的潮气,到了雨天还漏雨。他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没有其他的东西。桌子的下面摆了厚厚的一堆奖状,我让他摆了一部份拍了照片。看了看其他的屋子,也是如此。这个孩子很懂事,为了让父亲能找到活,也为了和母亲或姐姐偶尔通个电话,攒钱买下了手机。看了下,这个手机是家里最值钱的一样东西。这次过来,发现在山区,手机的作用可真大,特别是对他这样一个半留守少年的家庭,国内的手机费用并不贵,几百就可以了,接听是免费,只有拨出要收费,最主要的是打工还是很需要,要是有个什么活,没有手机别人根本没办法和你联系。

   在路上,我问了他的学习成绩,特别是英语。他说他的堂哥上了大学,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联系,经常用英语。此外,周末问老师借英语磁带回家听,这样提高英语的能力。

    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特地摘了院子里两个最大的石榴送给了我和浦老师。

    ——“全家人的希望”谌立新

    谌立新家也在红旗乡,是比郑光华高一年级的学友。因为在红旗中学学生会中都担任过干部,所以他们也是熟悉的好朋友。谌立新家离公路约10分钟的路程,很快郑光华就带我们来到了他家。他家是典型的农户家庭,家里除了父母和弟弟以外,还有两个70多岁的老人。

    一进门,就感觉到这个家庭的融融亲情。谌立新把我们引入院子后招呼我们坐下,赶紧跑去倒水。父亲刚背了一大篓苞米回家,母亲在家里做家事,两个老人坐在椅子上帮着整理玉米。父亲听说我们的来意后,放下手边的劳作,一边留我们一定在家里吃饭,一边跑到院子的一角抓了一只鸡去杀。拗不过他们的热情,浦老师也对我说要入乡随俗的话语,于是我们安稳地坐在院子里聊天。环顾整个院子,对面不时传来猪哼哼的声音,院角处几只鸡在找寻草丛中掉落的玉米,偶尔也追逐嬉闹,刚进来嗷嗷叫的狗已熟悉了我们的来意在那继续安静地看守大门。旁屋的上面挂满了玉米、辣椒和豆角,院子里的水泥地上堆着刚刚采摘的玉米棒,午间的阳光恣意地晒在炊烟升起的院子里。
在和谌立新的闲聊中,我们也对这个家庭的情况逐渐加深了解。两个老人年事已高,听力也不好,无法下地劳动,只是帮着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单靠土地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还是觉得很费劲。父亲和母亲都没有到小学毕业就下地干农活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念书,考出大山。谌立新是家里的老大,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一直处于中上,也是全家人的希望焦点。

    在谈话中,浦老师注意到他的眉宇间不时闪过的忧虑。在老师职业的习惯性反应下,刚在红桥中学开办了一年心理咨询室的浦老师开始将谈话的重点转向对谌立新的心理咨询和开导中,这个过程不仅吸引了郑光华在一旁的若有所思,也让谌立新的父亲放下手边的事认真聆听不时点头称是,当然最大的受益者当属谌立新。从生活习惯讲起,浦老师的观点是一定要睡足了觉,养好精神再学习,这对习惯刻苦用功经常熬夜的小谌来说,改善睡眠提高效率无疑是大有好处的。浦老师还提到在生活中去结交一些学习更优秀更有效率同学作朋友,观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在闲谈中经常请教,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对此小谌也颇为认可。还有饮食习惯,浦老师告诫到千万别花着钱去买什么零食,那些既不营养又花费不菲,宁可注意尽可能吃饱饭吃够营养。最后才是学习方法,比如换思维,抓重点,多与各学科老师沟通,请他们针对你的学习提出建议,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千万别把压力当作包袱啊。说着说着只见谌立新一副眉目放松,茅塞顿开的样子。而浦老师更是说出了当地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典型三句话:第一句要好好学习,第二句,你看XX的孩子考了第X名,第三句我们全家可都指望着你了。除此之外,就是棍棒教育。惟妙惟肖的模仿让我们哈哈大笑,谌立新的父亲笑着说是这样啊,我们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好每天重复的讲。小谌的弟弟学习不如他,因此家里的希望都聚集在了小谌的身上。

    没一会,一盆浓浓的草鸡汤,一盘家里自磨的豆腐以及辣椒炒青菜就端了上来,饭桌上浦老师继续对几个孩子循循善诱的教导。饭后,我们继续下一个走访。

    ——“农家的骄傲”赵金发

    赵金发今年读高三了,我们随意选择的学生当中,没想到他的学习成绩出人的好,在年级考试中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我们在大兴镇附近的一个小村边下了车,赵金发已经等了一会。他带着我们走过几分钟的山路,爬了几个小坡,踏过一个小桥,最后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寻到了他的家。一路上野花灿烂地开放,满眼的绿色伴随着我们的脚步。
刚走进院子他的父亲和母亲已经在门口迎上来了。他们穿着朴素,都显得很精干。他家里干净整洁,农具摆放有序,一看就知道这家的父母很勤快。家里还住着两个亲戚的孩子,坐下来聊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赵金发还有两个姐姐都在外地上了大学,一个在上海,一个在玉溪,学费主要靠助学贷款。尽管有很多负债,但在村里是还是很让人羡慕的。和我们去过的前两户人家一样,家里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他的父亲和母亲都不过是小学毕业,没有念过高中,特别勤奋地劳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有出息,所以再苦再累也要供他们出来。

    在他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中学的小亲戚,来自他母亲的老家拉伯,问了下,这两个孩子都是到学期末才能回自己家,周末的时候就到小赵家里来。浦老师说,住在县城里或县城附近的家庭,到了周末,每家多则有5、6个,少则有1-2个这样的学生亲戚来住,这是很平常的。彝族家更是,只要是家族里的,都会这样做。在县城里条件稍好一些的人,需要负担的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和子女,而是一个家族的依靠。

    赵金发一看就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他已经上了高三,成绩非常优秀,可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担心,上了大学家里该怎么办?,家里的负担已经很重了。父亲对他说,你不要想那么多,只管上好学就可以了。

    从赵金发家里出来后,浦老师对我说:你看得这几家已经是受助生中经济比较好的了,也是很普遍的。你看,小赵家里至少房间里还有不少存粮,吃饱饭是可以做到的,在高寒山区,很多家庭还面临吃不饱的困难呢。在红桥或者大兴,土地虽然肥沃,但人多,每家的地分的少,而在高寒山区,有的就是有7、8亩,也要看是山地还是平地,就算地多,在那些地方产量也低,收不了多少庄稼。再说靠卖庄稼卖不出多少钱来的,种点其他的经济作物,运出去都变成了肉价格了,难啊。

    ——“什么样的贫困需要资助”

    要是论起贫困的程度,上面的三个都不能排的上号,至少能吃饱。若是论富裕的程度,他们可能也只比更贫困的家庭多几只猪,多几斗米,多些交通的便利。就象浦老师说的或者我一路所见到的,山区的家庭如果没有家人拿工资,没有祖先留下的财产,没有在外倒腾生意的,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就在几只牲畜的多少,几斗米的多少。

    在网上,常有争论到底是按学习成绩选择还是按贫困的情况选择,或者越贫困的应该优先获得资助。实际看一看,你会发现这个贫困的标准很难说准,比起城市里一般家庭,他们很多都算的上贫困,而再与当地相比,又能找出无数个更贫困的家庭,越往深处走贫困的程度就越高。过多关注贫困,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往往会给资助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学习差的学生辍学可能越大,资助到一半就可能外出打工,或被家里拽回去干农活。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交通,比如气候)也很难让老师为了衡量贫困的差距,去每家数一数谁家更贫困。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也经常和浦老师探讨,或者在走访中向其他的学校老师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在接触了这么多学校的受助行动,听说了来自各方的资助方式后,浦老师或者很多学校的老师对我们目前选择学生以及和学校合作的方式都非常赞同。一是公平,按学习成绩排列后,筛选出一些家里拿工资的,家里条件比较优越的,再把平时有一些不良嗜好或行为的学生筛选出去。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会再拿家庭的几只猪,几只鸡相互比较而争论不休,不会有家人因为没有受到资助而对学校频生意见。比如在谌立新家里,他的弟弟学习成绩差一些,虽然家庭仍贫困,但没有受助,他的父亲和母亲表示可以理解,正好利用这个鼓励他的弟弟要好好学习。二是兼顾特困户。对于单亲家庭或孤儿,如果品质较好,仍可以优先获取资助。三是款项交给学校后,由学校的班主任或定期发给受助生,或充入饭卡,防止款项给到家里用于他处或一下给受助生过多而乱花掉。

                走访学校之五——蒗渠中学

    去年浦老师在红桥中学做贫困生资料调查的时候,将两名蒗渠中学的孩子放了进来,他告诉我说:这是刚刚成立的学校,很多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有两名特困的学生他帮忙一起调查了。9月前,他也从红桥中学刚刚调入这个新的学校。

    在宁蒗县,其实蒗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宁蒗县的命名就是由当时的永宁州和蒗渠州各取一字合成的,自元代的时候叫蒗渠坝子,后来又曾叫过蒗渠州和蒗渠土司。在民国的时候,县城这个地方都以蒗渠作为主地名,当时还主管新营盘乡和跑马坪乡。蒗渠中学的名字也是取自宁蒗县的历史。

    蒗渠中学从成立到现在刚刚是第三年,也就是从今年9月开始,这个学校的学制也刚健全,有了从初一到初三的三个年级。为什么又要新成立这样的一个学校呢。浦老师介绍说,县城目前只有贝尔中学和民族中学有初中,特别是民族中学,初中高中都开办,所有的班级都属于超大班。县领导牵头,决定再开办一所初中中学,逐渐承担民族中学的初中部,招收全乡的优秀生源。特别是目前很多农民都外出打工,到县城里来的不少,这些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问题,为此非常有必要再建一所初中。

    学校领导全部是在全县范围内经专家组评审以及考试后,在竞聘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组成,学校老师来自各个乡中学抽调的优秀教师,浦老师也算一个。目前学校的选址已经确定,在县城的西南面,离民族中学不太远的山边上。由于修建资金大多属于捐助,计划外的,资金也是当前的老大难问题,学校一直无法开始动工,全部借用其他学校或企业的房子。

    从红旗乡家访回来,蒗渠中学的所有校领导借工作聚餐的名义请我吃饭,正好也趁此机会多和他们交流。几位校长都很年轻,大都在70年代出生。除了一位李校长是在学校筹建时来到,其他的校长都是刚刚履新。这是他们事业的又一个起点,新学校的起步很艰难,他们所说和所想的都是尽快让这个新学校步入正轨。特别是杨志坚校长,说起刚刚来到学校时,就遇到新入学的一百多名孩子需要马上解决住宿问题,着实让他想尽了办法。随后又开始解决宿舍路灯问题以及晚间安全保卫的问题。在这期间,有几个孩子还提出辍学,他又一一谈话安抚,每天都要忙到9点半以后。仅仅十几天的时间,遇到的事情和处理的难度都超乎他的想象。

    简单吃过了饭,我随杨校长一起走去学校,他告诉我学校所在的地方山清水秀,周边是小山,在县城象个世外桃源,早上起来走一走,看着阳光在山边和小溪的尽头升起,似乎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果真如杨校长所说,学校暂时设在宁蒗县的西北边,由北站往西拐入一条土路,绕过许多民居之后,沿着一条小河,继续向西,走入一个小山沟,两边是葱绿的小山,中间狭长,一会就到了宁蒗县职业教育学院以及先前的荞麦制品厂,学校暂借了这两处的房子用。由于房间分散,宿舍区离教学区还有段距离,而且宿舍区没有围墙,与民居混在一起。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到了晚上,老师需要查夜到一两点钟,之后学校聘请了保安在宿舍区值班。前几日,杨校长还特地去了当地派出所,与民警协商每天来这边巡查两次。尽管如此,杨校长依旧很担忧安全问题。

    随后我跟着杨校长去了宿舍里,女生宿舍大都是几十人的大通铺,一个铺位上睡两个人,味道非常重。所谓的铺位还是杨校长最近才想了办法,自制的床铺,用高密度板和旧的桌椅腿钉成的,上面铺上草垫再铺褥子和被单。而男生宿舍有的采用了高低床,也是其他单位资助的。高低床依然是两人一铺,感觉睡在上铺还有点危险。为了让学生们上晚自习以及起夜上厕所时更方便,学校在近期安装了路灯。

    浦老师在县城正准备买二手房,目前先在这里安排了临时宿舍。他的小家还没整理好,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屋子很狭小堆满了原来房主未拿走的杂货。

    教学区在职业教育学校废弃的旧校舍里,有两间教室的上面还是镂空的,暂时借用一下还可以,到了冬天和下雨的时候就很难再上课了。还有四间旧校舍属于危房,地面返潮现象十分严重。我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多,教室里灯火通明,老师还在上着正课,有数学,有语文和英语。看我有些疑问,杨校说:你不知道啊,其实吃过晚饭的时候学生上课的效果最好,早上起得早快到中午的时候都饿了,而下午容易犯困,晚饭吃饱后天也黑了,没啥想头,学习起来精神头最足,所以老师也在这时候安排上一些重点课程。

    杨校长一定要让我去初一的班级讲几句话,说这些孩子很难得见到外面的人过来,随便说说就好。我把前几天去其他几个学校的鼓励的话又说了一遍,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决定和他们互动一下。

    我问第一个问题是:“谁知道南京在什么地方”。大家对南京很好奇,有的说是在昆明附近,有的说是在北京附近。我告诉他们,你们住在金沙江附近,沿着金沙江,路过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就可以到江苏省的南京了,南京在长江的下游,快到出海口的地方,再往前到了上海就流到大海里去了。我们是共饮一江水,只是我喝的水经过了这么多地方,比宁蒗这个地方污染更厉害,所以你们以后如果在金沙江边上,别忘了保护水质,因为我在下游。到南京,可以在丽江坐飞机,大概5个小时就到了,如果坐火车,大概需要3天,如果走路,估计要几个月的时间。一听走路要这么久,孩子们都讶异地叫了出来。

    我问的第二个问题:“南京有什么”。有同学马上说南京有大屠杀,日本人当时来过。这个答案几乎在每个学校都会有同学回答。除了这个答案以外。有的同学说南京有很多车,有很多人,有很多高楼,应该是很繁华的地方。
我告诉他们,南京是有很多的高楼。有的高楼有50多层,要昂着头才能看到顶部。有时,站在最高层的窗户边上,还可以看到云在脚下飘来飘去,和你们在山上一样,可是城市里也有不好的,就是空气经常是灰蒙蒙的,因为城市的车很多,空气没有你们这里好。

    说起南京,我讲了很多名胜古迹,比如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也有紫金山。到最后,我也告诉他们南京还有很多所大学,大概占了城区1/3的地方,有几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其中也有云南大山的学生。如果他们能努力学习,将来也可以去南京上大学,希望将来有机会在南京看到他们。

    他们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你出生在哪里,在什么样的地方上班,怎么去上班?城市里的马路是什么样子的?随地吐痰会罚款吗?城市里的人们到晚上都做什么?各种各样的问题,好奇的眼睛里充满了疑问,我一一回答。时间不早了,杨校长只好打断孩子们的话语,以后还有机会再来的。在这里,我发现很多孩子对外界都充满了好奇,在你和他们熟悉之后,在拘谨被打破之后,他们内心的活泼、好奇、纯朴和可爱都一一展露出来。

    在提问当中,我也问了几个孩子家庭的情况。有来自西布河的,有来自翠玉的,还有来自新营盘。。。据老师说来自各个乡都有,北面的多一些。问了下,基本上家里都是靠农业为生,而家里种植的多为土豆、荞麦、玉米,种稻子的比较少。其中有1/3 的孩子是到学期结束了才能回家。

    结束了与孩子们的对话,去杨校长办公室坐了坐。杨校长以前在一中任教务处主任,其实在一中做教导主任的日子远比现在做校长操心的东西要少。到这个学校,就像白手起家一样什么事情都要操心,而他最担心的就是留不住学生。来的几天里,他已经找了几个最贫困的孩子谈了心,要他们不要为生活费用发愁,而这些费用他还没想好怎么来。他希望能够争取一个班级的全额资助,通过外界的资助,选择一个班左右的符合条件(家庭贫困和成绩优异的),大约一个人每年1000元左右。他询问我的意见和可能。目前信天一对一资助,主要是选择部分学生给予一些费用的支持,学生在学校的费用还是主要依靠家庭的支持。不仅是费用高的问题,还有资助理念的不一样。网络助学平台比较松散,而符合杨校的这种想法的,对管理的要求更高,对资助的理念,更适合于一些大型集团或者更有实力的个人资助者,这样能做到持续地组织。如果有机会,我们将尽力去撮合这样的资助意愿,我也坦诚说出了我的想法。

    第二天,浦老师和我一起又来到了蒗渠中学,把初二年级已经调查了预备组织资助的孩子拍了照片,询问了情况。


图片附件: 08nlzgh.jpg (2008-10-29 21:06, 117.29 K)



图片附件: 08nlzfl01.jpg (2008-10-29 21:06, 146.14 K)



图片附件: 08nlzlx01.jpg (2008-10-29 21:06, 120.97 K)



图片附件: 08nlzlx1.jpg (2008-10-29 21:06, 115.53 K)



图片附件: 08lq01.jpg (2008-10-29 21:06, 123.3 K)



图片附件: 08lq02.jpg (2008-10-29 21:06, 121.66 K)



图片附件: 08lq03.jpg (2008-10-29 21:06, 96.92 K)



图片附件: 08lq04.jpg (2008-10-29 21:06, 112.07 K)



图片附件: 08lq06.jpg (2008-10-29 21:06, 91.73 K)



图片附件: 08lq05.jpg (2008-10-29 21:06, 107.04 K)

顶部
漫步轻灵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7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46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4-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9 2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第六天(9月22日)宁利中学、红旗中学

第六天(9月22日)
上午:走访学校之六——宁利中学
下午:走访学校之七——红旗中学

                                走访学校之六——宁利中学


     宁利中学离县城距离不远,开车大概近1个小时,道路也算是“宁蒗县的一级公路”了。车往丽江方向驶去。一路还比较平坦,始终在坝子上穿行。行驶约20分钟左右,车子就向西拐入看似没有路的山间,这时候就是土路了。据浦老师介绍,路边的这几座山叫关门山,就像关起了门一样,从外面看没有有路,你看不出路通向哪里。而绕过了关门山,就见眼前豁然开朗,真如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只是洞改为关门山,好似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两条在坝子中间穿梭的小河蜿蜒前伸,错落有致的瓦房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庄稼地边,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宁利乡就像在山的另一边。约走了半小时的土路,就到了宁利乡的街道。宁利中学还要再往山边走,穿过几间民居,绕过一条小河。


      从校门走进去,跨过一座小桥,才进入校园。路的两边是整齐的花坛,再往里走就是教学区域,建筑呈回字型,靠左边和正当中是教学楼,右边是教师办公室和宿舍,中间是操场。在学校里,杨校长和罗坤云老师接待了我们。教务主任罗坤云老师是这个学校的元老,人很正直和爽朗,也是我们在宁利中学开办一对一资助的主要负责人。因为资助,我和罗老师多次电话联系,已经有些熟悉了。

     恰逢周一,我们见识了乡村中学的升旗仪式和周训。各个班级的同学排列整齐后,由四名执旗手来到校教务处领旗,他们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中,将国旗护送到升旗台上。在国歌声中,在孩子们的举手礼中,国旗缓缓升起。随后就是宣誓,每个同学都要大声地背出誓词,要是背不好,执周老师会点名批评。执周老师由学校老师轮流担任,负责校内各项日常事务的检查和点评,随后校长和德育主任都要做对学生进行每周的训导,在训导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校长重复了几遍的“自强不息”这四个字。

     在与杨校长随后的聊天中,我了解到这四个字是伴随着他的成长与奋斗历史的。宁利中学出过不少大学生,这和当地学校的教育不无关系。这位杨校长也继承了这一直以来的校训,对求学的艰苦和奋斗的成功历史,他对学生说起这些话也最具说服力。当他向我介绍几个受助生时,也常常说起到以前他上学的艰辛。他的家在宁利乡的长坪,从学校后面的大山再翻过去几座山,大约要两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特别是上到高中的时候,需要到县城里上,从家走到县民中需要大半天的时间。特别是周六,一周的伙食费也基本用完了,往往饿着肚子跑山路回家,回到家的那种又累又饿的感觉记忆尤深。他还讲了他曾经的四个理想,比如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他的理想是能吃一百个冰棒;而到了高中,他的理想是每周能吃到一次肉;上了大学后,他的理想是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当了老师之后,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校长。他说现在还有一个理想,看到我们好奇的眼神,他又笑着说不能说,说了就不灵了。就是这四个字支持他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向新的理想而努力。而谈起有些学生的辍学现象,杨校长也有些无奈。他说,有个女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就是家庭太贫困,总是想着回家,他每个学期都要忙活她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找这个女孩子谈心,希望她不要考虑太多的其他事情,专心学业,上完初中。可终究抵不过家庭的压力和经济的压力,初三的下学期还是辍学去打工了。杨校长说打工的生活他也很清楚,日子并不好过,没有技术、没有知识只能做一些最简单的体力活,往往又累又有危险收入还不高。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是靠打工自己挣学费,什么苦都吃过。杨校长说那些日子里的打工生活真是对身心的一种挑战,每次想起的时候心就会发抖发紧,他不希望孩子们这么早就被城市的生活所吸引,用青春去换来暂时的解脱。

      杨校长和罗老师把受助学生召集在一起,随后校长讲话,我代表资助人讲话,说明资助款来源以及收发款的流程,召集孩子们一一签字确认,有几个生病的孩子请罗老师代为签收。我也随机找了几个孩子询问情况。正如罗老师他们所介绍的,很多孩子一个月大概的生活费在120元左右,还包括回家的费用,算下来每天的费用大概在5元附近,不算回家的伙食费,而回家的路并不好走,大部分受助的孩子都住在山里,没有什么马路。

      看时间还来得及,我请罗老师找一个附近的孩子去家访。这个孩子名叫朱绍泉,和两年前资助发的照片看,他的个子长高了不少。他家离学校最近,大概走路15分钟左右,需要走10分钟的山路,过条小河就到了。恰好这个孩子的班主任是浦老师的学生,对浦老师十分尊敬,一定要陪我们一起去。讲起浦老师当年对他影响,从语文成绩不及格到现在主教初三语文。这中间的转变与当年浦老师上课生动,教导有方不无关系。浦老师真的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  


       ——家访留守少年

      去家访的一行人中有杨校长,老师,老师以及我。朱绍泉现在和奶奶住在一起,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家里还有妹妹上小学。他跑开去叫家里人,我们远远看到一个佝偻着背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和他一起向我们走来,原来他家的父母都外出了,一个在县城,一个在乡里,平时就是祖孙三人在家。

      朱绍泉带我们来到家里,院子里还堆着青青的一堆果实,罗老师告诉我这是新鲜的核桃。他熟练地拿起菜刀的背面把核桃砸开,露出淡黄色的果仁来。新鲜的核桃非常好吃,可以剥掉外面淡黄色的外皮后,吃里面乳白色的肉,果肉很细,水分也比干核桃要足。父母不在家,祖孙二人还无法将这些核桃剥开晒干,只好先堆在边上。

      去家里房间看,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只有些老家具比如板凳、桌子等,仍然是泥土地面。光线很暗,房间里只有一个灯泡,我常常怀疑他们在家怎么复习功课。朱绍泉的父母没有几张照片,仅有的也就是小时候拍的。这样的留守儿童很多,农家一年到头苦不到多少钱,而家里只要有个病人,一年下来地里苦的钱支付医药费都不一定够,所以很多父母为了支撑家庭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老师介绍说这个孩子自理能力很强。现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时间比较长,原因之一也是回到家里这些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管教,容易走邪路。如果不把他们圈起来,那更容易在社会上沾染很多不好的习气。

      罗老师对宁利的学生似乎都很熟悉,他介绍说朱绍泉的爷爷在世的时候很能干,会做木工活,周边地区几乎每家都有他做的木工活,可是后来染了病,也花费了不少,就去世了。如果我们在这多呆段时间,让奶奶讲讲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很有意思。望着朱绍泉的奶奶说起孩子爷爷的往事,回想起他在世的样子,好像老两口没有分别多久。

      坐了一会已近中午,我们向祖孙两告别。杨校长借了辆车子,带我们继续前往一个叫夏开蓉的女孩家里。夏开蓉在宁利是有了名的优等生,因在古城有亲戚,考到古城一中去上高中了。这次来,也是代表资助人将资助款直接交给她的家里,顺便走访下她的家庭。她的家在路边,我们到的时候,她母亲刚从地里回来,采摘了一堆玉米和辣椒。我们只看了看家里的情况,无须介绍,看看屋子里的摆放和家里的牲畜,庭院干净整齐,可见主人的勤快,而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又见家境的贫寒。她母亲说了很多感激的话,无法表达再多,只好一个劲地要留我们吃饭。我们一个劲地推辞后,最后罗老师就从她刚采摘的一堆东西里拿了些新鲜的玉米和辣椒出来。

      为了方便我们搭车,杨校长、罗老师以及 一起带我们在宁利的玉鹿吃饭,这个村在丽江到宁利的路上,很方便搭车。罗老师在小饭店的烧烤炉上烤起了从夏开蓉家带来的玉米和辣椒,辣椒烤完后,沾点盐拌着米饭很香十分下饭,喝着农家的鸡汤,就着饭店自磨的豆腐和包菜,几乎每顿饭都是差不多这样的农家绿色餐。在这顿饭里,罗老师还点了一样红豆汤,和我们平时的红豆沙不一样,这道菜是咸的,加上自己腌制的酸菜,酸咸又带点红豆的甜味,这是宁利以及战河一带的特色菜,很开胃。
   

       告别了杨校长、罗老师和李老师,我和浦老师搭上了回县城的车子继续下一学校的走访。

                                        走访学校之七——红旗中学

      下午直接从宁利赶回宁蒗县城后,天色似乎要变,我们没有停顿赶紧找了车去红旗中学。红旗中学离县城不远,大概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路很好走,属于全县第一高速路段。就是短短的半小时,浦老师已经和司机聊到了起来,也聊到了我们坐车的目的。他听说了我们是去助学,下车的时候死活不肯收我们的车钱,他说虽然车款不多,这也是他的一番心意。当我问到他的名字时,他犹豫好半天才告诉我,叫刘昌海,我也记住了他的车牌号:“云P30781”.

      红旗中学也在大兴镇。以前是红旗乡,后来和大兴镇合并后就没有红旗乡一说了,而红旗中学还是保留下来了。

一进校园,见到了来迎接我们的张校长。据浦老师说,红旗中学一直是几个学校的典范,排在第二或第三的位置,除了地理位置好以外,也有校长管理有方的成绩。校园里干净整齐,就连花盆也摆放的错落有序。虽然教学楼已经很陈旧了,但经过粉刷后还是显得很整洁明亮。据校长介绍,这都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产物,教育经费不足只能依靠外界的资助建了校舍和食堂,而教学楼目前还没有再建的资金,只能先进行粉刷和修复了。随后张校长又带我们参观了食堂、宿舍以及教室。在途中,看到有些孩子在拿着掸尘用的笤帚清扫屋顶的尘土,有的孩子在帮助食堂抬大锅做饭,所有这些都井然有序地进行。

      从其他地方,我还了解到红旗中学的素质教育也很有特色,我问起张校长如何做。他说这个季节要是10月份来的话就可以感受到了。到10月下旬秋收的时候,他会组织同学们到农家去帮助收粮食,大概三四天的时间,让同学感受劳动的辛苦,感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几年了。

      随后张校长召集了我们资助的同学来到了一间教室,照例校长讲话,我讲话,然后孩子们一一上台签字确认。在我抽空的询问中,我也了解到虽然红旗乡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可是人均土地较少,仍有很多同学感到上学后家庭经济压力很大。我去过现在高中的两个家庭就可以看出来。红旗中学的孩子们普通话讲的很好,也许是到了几天了,前些天在走访的时候常常还需要浦老师翻译的,在这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障碍了,也许离县城更近的缘故。

      和孩子们照了相后,张校长见我们推脱吃饭,就以他们校委会的工作聚会为题顺便邀请我们吃便饭。这顿饭,我认识了所有的校领导,他们都很年轻,一半是80后的。在谈论中,仍然是谈到了每天的工作时间,几乎是全天候的时间,他们也说这的老师一般过了45岁,都不会安排太重的工作,已经属于半退休了,因为全天候的工作时间太长,中年的老师很多都无法承受了。在这里,教师也属于吃青春饭的。升学压力,管理压力、以及生活压力像几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身上,这些压力比起工资的收入是无法相对称的。浦老师说,平时他不觉得教师的工作有什么特殊,其实也是一份养家的职业。而在路上,看到学生们尊敬的神情向他问好,看到家长对他在教导孩子时的期盼,看到他曾经的学生现在的业务骨干特别是宁利的杨老师说起对他的敬意,他才真正感觉到这个职业的分量,这份工作的意义。

      吃完饭,张校长已经帮我们叫好了车子。一看,还是带我们来这的那个刘师傅。路上,还载了一个小伙子,他认出了浦老师,他说是浦老师的学生,现在已经工作了。到了县城,浦老师的学生 付了我们三人的车费,头也不回就走了。刘师傅还告诉我们,他也在路上载过农家的学生,有的学生上车和他商量能不能减一块钱车费,这样他可以在周六不会饿着肚子回家,遇到这样的学生,他就一分都不收了,就当少搭一个人,也让这孩子能吃顿饱饭。在这,常常有感动在身边发生。



图片附件: 08nlzx1.jpg (2008-10-29 21:18, 129.31 K)



图片附件: 08nlzx2.jpg (2008-10-29 21:18, 119.38 K)



图片附件: 08nlzx3.jpg (2008-10-29 21:18, 136.8 K)



图片附件: 08nlzx4.jpg (2008-10-29 21:18, 151.46 K)



图片附件: 08nlzx5.jpg (2008-10-29 21:18, 155.25 K)



图片附件: 08nlzx6.jpg (2008-10-29 21:18, 147.83 K)



图片附件: 08nlzx7.jpg (2008-10-29 21:18, 141.19 K)



图片附件: 08nlhqzx1.jpg (2008-10-29 21:18, 179.54 K)



图片附件: 08nlhqzx2.jpg (2008-10-29 21:18, 149.75 K)



图片附件: 08nlhqzx3.jpg (2008-10-29 21:18, 136.66 K)



图片附件: 08nlhqzx4.jpg (2008-10-29 21:18, 187.86 K)

顶部
漫步轻灵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7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46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4-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9 21: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第七天(9月23日)翠玉中学、红桥中学

第七天(9月23日)
上午:走访学校之八——翠玉中学
下午:走访学校之九——红桥中学



                                     走访学校之八——翠玉中学

       昨夜下了场雨,清晨的街道湿漉漉的,空气当中透满了清新。好在吃过早饭,太阳就出来了,翠玉之行似乎不会受到影响。

    翠玉正在修建阿海电站,据说泸沽湖机场也在翠玉境内,今后将会吸引不少人气。很快我和浦老师就找到一辆去翠玉的车子。从县城出发,往泸沽湖的方向走,经过红桥乡,在红桥乡黄腊老村向西拐入一条小道就是翠玉乡的方向。到红桥的这段路虽然上山下乡,盘山绕岭,但还算是宁蒗高速公路。

    大约40多分钟后岔到往翠玉方向的小路时,路就开始泥泞起来,车仍在盘旋的山路上开的飞快。路也变得更窄,只能通过一辆小车,经常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盘山公路往往是超过360度的大回转。我的心一下提起来了,不仅仅是因为山路的崎岖,还有这开车的司机在这样的路上常常都只用一只手扶着方向盘,时不时地接手机、打手机、抽烟,再闲着的时候也是任它在一旁休息。同车的人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看闲聊,一副安然的样子,没有人似我神色紧张地紧抓着座椅。道路坑洼不平,常常使我在颠簸中不时与座椅、车顶发生碰撞。因为修水电站,进出的大车很多,把土路压出很多深浅不一的路辙出来。小长安车不仅要趟过泥路,而且要在这高低不平的车辙上寻找最佳支撑点保持底盘不会刮蹭。眼前的风景虽然旖旎,而我的心思早已不在,只看这司机顺溜而又无意识地操作方向,提心吊胆地过了一个个山垭口。一路遇到各种路况,比如凹凸不平类似炮弹坑的路,双边或单边桥的路,还有侧坡以及淤泥路,好像类似越野车的赛道,我开玩笑地对司机说:你可以去玩越野赛了,人家越野司机开着金贵金贵的车子就是要寻这样的路段去自虐的,如果有可能互换一下,说不定你也可以拿个什么大奖的。约过了2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了翠玉乡。

(插一段,之后我和浦老师说起一路的紧张时,他笑着对我说:“是呀,怕你紧张我都没敢告诉你,我爱人和孩子曾在这条路上出过车祸,她当时脊椎骨裂了,在医院躺了好久,小孩还好只擦伤了点皮肉。”我说:“你看看车上的人还是很悠闲,一点都没有什么感觉。”浦老师说:“是啊,命该的呀,他们都习惯了,再说司机也不会拿自己的命做儿戏,他们更怕出事。”)

    翠玉乡海拔差距明显,临金沙江的只有1600米,而最高有4500多米,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很大,呈立体型气候,可谓“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乡镇位于山谷的缓坡当中,一路层层梯田翠色可人。

    翠玉中学也建在这缓坡靠上的地方。在一片泥泞的道路中,我和浦老师下了车。眼前的路全是泥,竟无处插脚,我只好跳跃式地寻找落脚点,不一会就落在了浦老师的后面,只见他的背影在前面晃来晃去。上山的路铺了石子,一到下雨的时候,路边的小河就会溢出,河水在石路上流淌下去,浦老师说这是二合一公路。

    到了半山腰的地方,就是翠玉中学。中学的大门刚刚修建好,油漆还没有干,据说也是捐建的。这的校长也姓杨,我们一进入校门,就看到他前来迎接。据他的介绍,翠玉中学以前在对面的山上面,看着不远,可是从乡里要爬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也就是几年前搬了下来。学校不断引入外部资金,建设了花坛、操场和食堂,目前学生宿舍还比较旧,也是下一步要改善的目标。

    对翠玉中学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自发设立了资助合同。在资助款的发放时,同时签资助合同,说明在资助期间,如学生退学或转学,学校有权要求学生退回资助款。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难度,但是对限制学生辍学,转学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管理资助款项的时候,所有的签收单和发放款数都在校园里的公告栏里作出公示。这些细致的做法也曾经被我们当作好的经验向其他学校推广。这里还有一个特色,杨校长叫“每日一捡”,每天第二节下课休息的时候,开始这个活动,每个同学都要在这个时间去校园里捡垃圾,保持校园的清洁。这些做法的推出可以看出这个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在管理上颇有办法。

    杨校长招呼信天助学的受助生集中起来讲了话,我也代表资助人与孩子们交流了下。在孩子们签字的间隙期间,问了几个孩子的情况。翠玉地处河谷地带,落差很大,最远的库脚、东波甸地区的孩子基本上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据老师说,一到开学,校门口有很多学生家长都是牵着马送孩子上学,他们要储备一个学期的费用,凑不到的时候在学期中再送来。翠玉几乎没有平坦的地方,学生们回家爬几座山是很平常的事情。翠玉的孩子去过县城的非常少,这批学生中只有1名最远去过县城,更别说离他们那么近的泸沽湖只是听说都没有去过。他们对县城的概念是那已经是很繁华的地方,有高楼,有很多人,有大而宽的马路。和孩子们交流过后,杨校长交代他们把想说的话写出来,等我们吃过饭后来取。

    开完交流会,正好看到一群孩子拿着饭盆集中在食堂门口排队,一问原来是早上停水停电后刚恢复,菜还没有完全好,都在排着队等待。我顺便去了他们的食堂,只见摆着一大筐米饭,里面的厨师正在拿铁锹在一口大锅里炒土豆丝,还有一个菜就是包菜,这一顿饭(一碗米饭,一个蔬菜)大概需要2.5元左右,汤是免费的。前一阶段,杨校长争取了一笔资助,免去了学生的早餐费用。肉菜每周供应一次。算了下,学校每个星期吃一次荤菜,600多人吃一次,要买猪肉也要近1000块钱。为了节省费用,杨校长将剩菜剩饭全部留下,请了饲养员喂猪。这样既合理利用了泔水,也降低了买猪肉的费用。这也是宁蒗中学唯一一个自养猪的学校。

    吃饭前,杨校长和几个老师一起带我去一个受助女孩家走访。因为刚下过雨,窄窄的小路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这个小女孩和妹妹在家里,大人都出去了。在这里要走访到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不那么容易,除了很多学生的家离学校的路程比较远以外,还有就是留守的学生比较多,不少家长长时间在外面打工。 两个小女孩在家里,一个端茶,一个搬椅子给我们,看上去很是乖巧,屋子里的阴暗和墙上五彩的贴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贫寒的家没有遮挡他们对生活多彩的追寻。

    午饭时间已经过了,我还有些担心他们错过了学校的打饭时间。老师笑着说,她们没问题的,在家里肯定有办法自己去弄点吃的。

翠玉的路:

图片附件: 08cy01.jpg (2008-10-29 21:31, 120.28 K)



一路翠玉:

图片附件: 08cy02.jpg (2008-10-29 21:31, 128.09 K)



翠玉中学简况:

图片附件: 08cy04.jpg (2008-10-29 21:31, 158.68 K)



翠玉走访:

图片附件: 08cy03.jpg (2008-10-29 21:31, 127.8 K)



翠玉受助学生走访:

图片附件: 08cy05.jpg (2008-10-29 21:31, 198.69 K)






                走访学校之九——红桥中学

    中午吃过午饭,我和浦老师赶往红桥中学,这也是浦老师曾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地方,他对这的每个角落都很熟悉。我也找到了三年前来过的留在记忆中的种种印象,那个整齐的小图书馆还在,浦老师曾一本本编号书目。在那里我曾受OCEF委托拍关于他们向红桥中学资助图书的照片。中学的样子没有什么变化,就是上次来的时候刚好是休息日,没有那么多学生。这次来,操场上就有两个班的学生在做操,还有打篮球的。

    浦老师带我到校长办公室,见到了这里的新校长——毛校长。在办公室我们还见到了一位美国来的女博士,是美籍华人,看上去是个娇小秀丽的女孩,她说自己从小在美国长大,不过我们很吃惊的是她的汉语说的很流利。毛校长向我介绍了红桥中学的助学情况,浦老师在聊一些助学的事情,美女博士在一旁听的很有兴趣,向我询问了很多关于一对一资助的问题。

    随后浦老师召集了学生,因为学校都在上课,没有空余的教室,我们就在操场里给这些孩子讲了讲,和孩子们一一照相,随后在一间旧的乒乓球教室让孩子们签字告诉他们的本学期资助款项的落实。

    我把款项交给了负责发款的郑老师后,毛校长、浦老师带着我和美女博士一起在校园里走了走,正好也碰到孩子们在打饭。看得出,红桥中学的菜肴比其他几个学校多一、两个,不仅有炒包菜,还有炒粉丝,和炖萝卜,菜价也比其他的学校要便宜一些,这和当地的供应有关系。这里教育局给每个初中以上学校配备了刷卡器,打饭全部用饭卡,这样便于家长给孩子的钱物的管理,一般开学来了后都把钱先充入饭卡里,再给一些少量的现金,特别是对一些家里比较远的孩子,钱放到饭卡里要更好管,不易丢失。从饭堂里出来的孩子都把饭菜端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吃,这儿没有专门的吃饭的地方。我们碰到了一个小男孩,问他花了多少钱,他只打了一份饭和一份炒粉丝,用了壹元壹角,这里米饭是五角一份,粉丝是六角一份。学校里的汤是免费供应,一般是青菜或包菜汤。今天有荤菜,好像是炒什么肉,但是从孩子们打回的饭菜看,没有几个打了荤菜的。

    随后我们又去看了看宿舍区,在这里女生宿舍是栋崭新的大楼,据说是受资助修建的。男生宿舍散落在老的校舍和一些旧房子里,几个宿舍比较分散。我们看了看在教学楼边上的几个男生宿舍。一走近,一股臭水沟的味道,因为地势低,一些臭水经过宿舍边上,发出令人难闻的味道。美女博士不禁皱着眉头问这怎么住啊。浦老师说,你要是到学生宿舍区,味道比这还重呢。原来男生宿舍的床是高低床,摆放十分拥挤,加上地势低,潮气很重,再不注意个人卫生,那根本无法走近。看着此情此景,美女博士的双眼已是泪光闪动,我也是别过脸不忍再看。怎么一直会这样?为什么不修啊?我们的问题,也是毛校长的苦恼,修建资金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宁蒗地区各个学校的难题,修建资金根本不够重新盖,只能翻修凑合着用。也许明年就好一些了吧,以前一个学校的办公费用只有2万元,从我这几天的了解看,这几乎是宁蒗地区几个学校的标准。今年的办公费用从2万上升到10万左右,会有一些改善,但除日常办公支出外,重建工作难以开展。当一名校长也不容易,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德育、生活,做好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工作,也要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吸引外资来来改善办学条件。浦老师听了我的感想也很有感触的说,是啊,在这里当老师也不容易,工作时间不说,操心的事情也很多,不仅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还要协助学校管理学生的生活,从早到晚,比如刚入学的很多孩子,晚上还要盯着他们洗脚,定期要盯着他们洗头,要不本来宿舍就拥挤,再不注意个人卫生,一旦生就更糟糕,而且不洗头不洗脚宿舍味道就特别重。

    看到我们的神色沉重起来,浦老师说走我们去看看学校的鱼塘吧,这可是红桥中学的特色。学校的鱼塘就在校园边上,利用以往的水渠存水,学校挖了个池塘,养了不少鱼,承包给了老师,每年交一部分钱充当办公费用。学校也定期有便宜的鱼可吃,鱼塘边上还种了一些蔬菜。浦老师带着我们去鱼塘边上摘生萝卜吃,这是宁蒗地区最好的水果萝卜,吃起来没有生辣的味道。

    在接下来的灭鸡行动中,我也了解到美女博士刚刚从永宁中学来到红桥中学,她来做博士论文的调查,关于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竞争力的差异,需要在红桥中学选择十几个学生参与调查。她没想到的是,红桥乡的住宿条件比永宁差了很多,招待所没有独立的浴室,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特别这里的卫生间,全是露天的那种“一闻二跳三叫”的那种(就是臭气足很远能闻得到,臭水多需要跳着进,蝇蛆多看着会大叫)。此外,学校里有电脑,可是会用的人少,没有联网,无法独立开展。看她还没想好,我邀请她晚上先到县城里住一晚,明天再考虑怎么做。美女博士欣然受邀,尽管县城的条件还不如永宁,可比红桥要好多了,至少晚上洗个热水澡还是可以的。


红桥中学之一:

图片附件: 08nlhq01.jpg (2008-10-29 23:10, 183.35 K)






图片附件: 08nlhq02.jpg (2008-10-29 23:10, 164.01 K)



图片附件: 08nlhq03.jpg (2008-10-29 23:10, 133.84 K)



图片附件: 08nlhq04.jpg (2008-10-29 23:10, 213.45 K)



图片附件: 08nlhq05.jpg (2008-10-29 23:10, 148.79 K)

顶部
漫步轻灵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7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46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4-3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8-10-29 23: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第八天(9月24日)金棉中学

第八天(9月24日)
下午:走访学校之十——金棉中学  


金棉乡简介: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部70公里,海拔1810米,西以金沙江为界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总面积261.73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有汉、 彝、傈傈、摩梭、普米等民族居住。
   多数地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直至建国前夕,龙通地区的傈傈族还处于原始共耕制,还没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为直接过渡区。民国时,为宁蒗设治局利棉乡。建国后,1950年属宁利区(三区)。1958年成立金棉公社。1962年,划归宁利。1987年区改乡时,又增设为金棉乡至今。
  本乡有三种气候层,高寒山区主产荞子、燕麦、马铃薯;半山区主产玉米、荞子、小麦;江边河谷地带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还盛产黄果、桃、梨等水果。
  交通运输在建国后有较大改善,乡政府及红星、金棉两个行政村已通货车。但龙通、拖脚两个行政村地处边僻,山道陡峭险峻,还未通车,有的老人一辈子不曾下山,还未见到过汽车。


  以上是对金棉乡的一个简介,我对它的印象在没去之前还停留在这样的文字介绍中。瓦蓝曾在金棉乡的龙通支教,而信天和很多网友在金棉完小校长崔德胜的协助下盖了十多所村小。他们每每从金棉出来都会感叹路途的难走。这是什么样一个地方呢,我很想去看一看。前几日,浦老师帮我打听车子,一会说在县城北站、一会又说在一中附近,问了好几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只好电话向金棉中学的邓老师和崔校长求助,很快他们就给了我一个司机的电话,也了解到车子都是在下午出发。

    上午休整片刻,浦老师请我吃了米线,也自此与浦老师告别,自己一人去金棉,再从金棉直接回丽江。

    走进金棉的一路才会觉得,什么是远的概念。首先,从宁蒗出发的车子必须要等到当天金棉出发的车子到了后才有,然后继续耐心地等,要等到司机在县城绕了一圈又一圈,一路把在县城里要把联系好的客人都接到,把要买的货物都采购好。你会发现在哪里等车都能坐到,只是时间不同而已,而你永远也不知道具体的发车时间,问司机什么时候出发,回答就是“快了,一会就好了……”,最好的等待就是和司机一起走,顺便也把这小小的县城逛得更熟悉,你还能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买最好最便宜;其次,路听上去不远,离县城70公里左右,在江苏也就是南京到镇江的距离。走起来才觉得盘山公路的难行,这条路与翠玉相比,路程更远,道路更窄,好在去的前几天都没有下雨,要不车子也很可能进不去出不来了。路途的远不算远,而等待的时间加到达的难易程度让你心里觉得什么是“远”。

    从宁蒗县出来向丽江的方向走,到了沙力道班,向西拐入山谷里的一个小道,就是金棉的方向。虽然也有些泥泞坑洼的路,有了翠玉之行的经验,我已逐渐习惯这样的路和这样的车。这次是个女司机开车,一路开的小心谨慎,我也因此安心看着窗外的风景。路沿着山谷往里纵伸,车子盘旋在山间的小路上,沿途你可以见到不同海拔的植物群,多数是云南松,偶尔你会看到芭蕉树和棕榈树。路虽然险,沿途路侧经常有青松伫立,尽管亦是悬崖和摘录,有个遮挡物,看起来不那么令人惊心。车行到高处,眼界更加宽阔,近处的、远处的山边云端似乎只要略平的地方都有土地和人家。这有句俗话叫“土地挂在墙壁上”,一路我都暗自惊叹于宁蒗人的生存能力。约过了三个半小时,车子行进到河谷地段,有了几处密集的房子,这就是金棉乡了。它位于金沙江旁类似冲积扇的地方,和翠玉很像。一路过来,只有乡镇所在地比较平缓,其余皆为高山陡坡。 到了金棉,还有一个感触,就是气温升高了至少五度,宁蒗那里已近秋天,这里还是夏季,大多数人穿着短袖。

    因金棉的邓老师已经与司机联系,车上的人都知道了有个资助的老师要过去,对我格外友好。同车的一位男子特地给我买了瓶矿泉水,在下车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帮我把车费都付了。我再三问起他的来历,他告诉我说他是王家沟小学的李老师,以前有个郭老师(就是瓦蓝MM)在那里做过义教。

    到达金棉的时候邓老师已经等在路边了。邓老师很年轻,人长得黑瘦,一身休闲打扮,穿大短裤和T恤。他已经安排好了今晚我在他的岳母家住宿,当地的一个家庭旅馆里。随后,我们去了学校找完小的崔校长。去他和一直和邓老师负责助学的联系和管理工作,崔校长刚好接待县领导检查工作完毕,坐下来认识并商量短短的傍晚时间安排。我们准备先简单地吃点饭后,走访两个学生,再在晚自习的时候去组织一对一的全体学生的会议。

    金棉完小和中学挨的很近,都在一进金棉乡的路的左边。在破旧的乡镇里,学校的又白又高的房子显得格外耀眼。金棉中学以前离的远些,不在乡镇上,而在河谷对岸的山腰上,据说走上去也要花费不少时间。现在的中学是05年新建的,看得出来,学校只有两栋楼房,其中两栋是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围墙还没有完全建好,操场也没有平整过。

    我们从完小出来, 崔校长就被两个学生的家长围住说话,而我四处张望,看到学校附近有一群孩子在烧火,走近一看,他们在墙角边上烧火,里面有米饭,都是自己淘自己做,有8、9岁的,也有大一点的。邓老师告诉我,这是龙通那边的孩子跑过来上完小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当地上村小,就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把孩子丢在这边,孩子们一起互相照应。因为完小宿舍有限,有的只能和教室一起混用,后面做成宿舍,只招收五、六年级全住宿的学生,没条件和办法留他们,住宿和吃饭都得自己管理,就是这样,他们也愿意过来。

    因为天色就要晚了,我们匆匆吃过晚饭,邓老师找了两个家在附近的女孩子。说是在附近,也要绕过两个小山头。我们一行五个半人,其中有一个和老师,是这两个女孩的班主任,因为妻子外出,所以既当爹又当妈,带着个三岁的孩子抗在肩头和我们一起去了。这两个女孩长得都很清秀,每天在云南超强的紫外线的照射下,皮肤仍很白净,许是水土的原因,金棉乡所在地潮热。她俩个子高一些的一个叫潘富琴,矮一些带副眼镜的叫田井燕。

    路上,已经没有了车的痕迹,车就通到金棉乡。崔老师告诉我说,再往村里的路就是靠脚和马来走了。云南的马都是矮脚马,驮东西都靠马帮。比如瓦蓝曾支教的龙通,需要走8个小时。那边的一些村落有的还没有通电。金棉有些地方出产的核桃、花椒和烟草,质量非常好,但是因为运输的不方便,到了外面,再好的东西也都成了肉价钱卖不掉了。沿着山腰间的小路,我们跟随着两个小女孩的脚步前行,绕过两个小山头后,一大片梯田出现在眼前,傍晚的阳光从山间照射下来,洒在即将成熟的麦子上,泛着金光。从田间走过,一阵草香扑鼻而来,此情此景如果不是助学。我不知是否还能感受到。

    戴眼镜的田井燕先急匆匆地跑在了前面去拴好家里的狗,我们跟在后面等着她确认的消息。远远地在一个小山坳里望见了她的家。她家没有围墙,她的父亲正在院子里收拾玉米,围墙下也挂着很多玉米。她的母亲刚刚从地里回来。天还很亮,可是进到屋子里,光线却很昏暗,只有偶尔的一点亮光从墙头上透射进来,田井燕住的小屋拥挤也很阴暗。家里还有个又聋又哑的爷爷身体不好一直躺在床上,弟弟还没有下晚自习,照片上只有她们家的三口人。家里虽不富裕,可以一家人看上去很知足。父母都没有怎么念过书,所以父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小田能将来能有出息走出大山,而小田的话不多,但从后面她写给资助人的话中看出她是个很有志向的女孩子。

    匆匆走过小田家之后,我们去了潘富琴家。两家虽然离的不远,但路都是田间小路,偶尔还会遇到牵马的人。她们会很照顾地护着我,告诉我站在那里,以防马从身边过的时候伤人。路过一个小水渠边时,还看见游过来一条长长的水蛇。小潘家里种了很多仙人掌,就像院子的围墙一样围在房子周围。她告诉我,仙人掌开花结果后,果实非常好吃。

    我们到她家的时候,她的父母正在晒烟叶,黄灿灿的挂了一排,这的烟叶也非常出名。浦老师说这里的烤烟尼古丁含量比一般混合烟要低,老人们都卷旱烟袋抽,对身体的危害不像卖的烟那么大,对此我知之甚少。不过小潘家里还是主要以种地为主,玉米和土豆要更多一些,因为烤烟需要技术和人工,都只是当作副业来做。小潘一家都住在一个大的屋子里,她和姐姐的的床用帘子隔断,父母和弟弟住屋子的另一边。看到用塑料布遮挡的顶棚,小潘告诉我,房子年久下雨的时候会漏雨,用塑料布放在顶棚上面防雨。屋子里也是很阴暗,唯一亮彩的是那块隔断用的帘子,小女孩的爱美心都在上面了。崔老师告诉我小潘的父亲是个非常的勤快的人,以前的条件更差,他为了改善家庭条件,供孩子们读书,身背肩扛驮了十几只鸡去县城卖,再从县城里背回要用的东西,都是靠脚走出去的。小潘的父母也只是小学毕业,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念书,考出大山去。 给他们照家庭相的时候,小潘去找了爷爷回来,弟弟还没放学,还有个姐姐出嫁了。小潘的爷爷看上去乐呵呵的,望着我们不怎么说话,脸上总是浮现那种悠然而自足的笑容,还有一只小狗不离左右,是我在这里见到的唯一一只不那么凶的狗。

    一般来说乡野的狗大部分都是凶巴巴的,绝不象丽江的狗那般休闲,丽江的狗或卧在花丛边,或漫步在河水边,你经过它时都懒得看你一眼,就是偶尔看你一眼那也是温顺而好奇的打量;乡野的狗随时都在盯着你,你到了它守护的地盘,千万别想着干什么不好的事情,就是拴着铁链也要嗷嗷的提醒你它随时准备为主人而战。每每要到学生家走访,带路的孩子们快到的时候都先飞奔回去确认狗被拴住了,再开门让我们进入。回到昆明和望月说起这“狗”的不一样时,她说“恩,是呀,如果不表现的有用些,估计没法在家里生存下去了,也要成了人类的腹中之物了。”生存的压力对于狗也一样。

    我们匆匆给一家人照了相就赶紧往回赶,再不回去天就要黑了。从小潘家出来,在岔路口碰到了小田的父亲,背着一背篓的葵花籽在路旁等我们,一定要送给我们带走,看我推脱不收,小田就把背篓背在了背上和我们一起回学校。这的小路虽说不远,但也不好走。我问起她们俩要是下雨怎么办,他们说:那就呆在学校里学习,大家都不回家了。这也是金棉或者一些乡中学有时一个月才放一次假的原因,每年的5月到10月之间是雨季,这段时间要是连着下雨,很多孩子都回不了家在学校里过。回学校的路上,遇到了一些放学回家的完小学生,看着我拿照相机给他们拍照,有的拘谨地躲起来,有的很大方跑过来。

    从山间的小路望去,远远地就能看到金棉中学,白色的楼房在乡间十分醒目。在山谷的对岸有一块地方被云雾笼罩着,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老师们告诉我说那个地方在下雨。这种气候非常常见,隔着对岸,经常是一方烟雨一方晴。

    回到学校时,天色已黑。邓老师告诉我一共有六个班,数了下亮灯的教室,是有六个。我们召集了受助的学生一起来到一间教室,看到孩子们一开始还拘谨地坐着,听我的讲话。经过这几天与不同学校的交流,我发现互动的方式更容易交流,讲些他们更容易理解的东西。还是从南京说起,我告诉他们我从南京来。对南京的认识,金棉的孩子多了一样,那就是南京长江大桥。我告诉他们,南京和宁蒗其实很有“缘分”,问他们有谁知道吗?看着孩子们思考的样子,很有意思,还真有个孩子站起来说南京有金沙江。他的回答太棒了,可能是居住在江边的缘故,对江水的感情更深。南京还有一样与宁蒗很有缘分,那就是南京的简称是“宁,宁蒗的宁”。从上游说到下游,就像南京和金棉的一条纽带。我边说,边提问,孩子们的拘谨逐渐变成了思考、希望、好奇和开心的笑。在讲话中,一些鼓励的话融了进去,照例也融入了老师对他们的期待,融入了助学的理念。

    交流结束后,邓老师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夜宵聚会。一般他们只有在十点以后等孩子们都洗完睡了后才开始自己的活动,几家年轻老师一起聚在了邓老师家的厨房里,可惜我的相机没电了。围坐在炭盆四周,上面是烧烤架。边烧烤边聊天,他们喝着自己酿造的玉米酒,也许这时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

    夜更深了,从邓老师家里出来已经是半夜十二点多,抬眼望去,我又见到了苍穹下的繁星点点,十年前我第一次在深夜里来到丽江时就是这样的天空。


图片附件: 08jm01.jpg (2008-10-29 23:19, 121.51 K)



图片附件: 08jm02.jpg (2008-10-29 23:21, 157.97 K)



图片附件: 08jm03.jpg (2008-10-29 23:21, 178.96 K)



图片附件: 08jm04.jpg (2008-10-29 23:21, 142.94 K)



图片附件: 08jm05.jpg (2008-10-29 23:21, 147.59 K)



图片附件: 08jm06.jpg (2008-10-29 23:21, 144.92 K)



图片附件: 08jm07.jpg (2008-10-29 23:21, 158.48 K)



图片附件: 08jm08.jpg (2008-10-29 23:21, 196.23 K)



图片附件: 08jm09.jpg (2008-10-29 23:21, 216.45 K)



图片附件: 08jm10.jpg (2008-10-29 23:21, 223.92 K)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1 17:47
京ICP备07004120号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信天谨游 - Archiver